返回第114章  女商(大清药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哎哟哟, 快翻,翻一个,翻一个, 用力……唉唉回去了, 再来再来!啊——差一点儿……”

保姆郭氏夸张地拍手, 化身啦啦队长,给床上的小东西鼓劲。

小床外面的栅栏上钉着木板, 上书英文“弗洛伦斯”。床里面一团小肉肉, 正侧着身,仰着头, 拼命伸展短短的手脚, 摇摇摆摆,像个重心放错了的不倒翁。

“最近几天都在练这个, 翻个不停。”郭氏笑道, “今天夫人来, 有点怯场。昨天明明更有劲……”

突然,小娃娃仿佛是听懂了保姆的话, 憋着一口气, 骨碌一下, 艰难地翻过去了!

她茫然地扬起重重的头, 打量这个突然颠倒的世界。

林玉婵和保姆一起拍手欢呼。

她扒在栅栏外面,有一种梦回童年的感觉, 好像自己在动物园里看毛猴。

相邻一个小楼里, 年纪稍大的孤儿们跟着教员,正在诵读简单英文。空场角落里辟出块围栏土地, 养了小鸡小鸭,有孩子拿着菜叶在喂。

林玉婵转回目光, 满脸老母亲微笑,催促保姆:“撤掉枕头再试试!”

云养娃就是爽。自己不用操心,每次来探视,小娃娃都自动长大一圈,学到各种新技能。

当然,跟其他同龄孩子相比,林翡伦还是略嫌体质不足。小胳膊小腿细骨伶仃,打呵欠的时候肋骨突出,头发基本没有,身上还有少量红疮难以痊愈。如果带到现代儿童医院,大概会被医生警告要加强营养。

但以晚清时期的养娃标准,只要是能养活,已经属于健康行列。

考虑到她被发现时的状态,能活到现在,更是奇迹。

林翡伦翻身翻累了,中场休息,安适地躺在林玉婵怀里。忽然绽开小脸,朝她露出一个没牙的稚笑。

林玉婵心化了,握住她的粉嫩嫩小手。

有时候她奋斗得身心俱疲,偶尔会茫然地想,这么努力,有什么用呢?

她一个人,改变不了历史的轨迹,无法将这个民族的苦难命运,原地翻转成兴顺昌隆的康庄大道。

容闳那样的开挂大佬都做不到的事,她怎能与之争锋?

她不过是误入污浊洪峰中的一朵小小浪花,除了随波逐流,大概没别的用处……吧?

她帮的那些人,攒的那些慈善基金,随手给乞丐扔的铜板,在未来的一次次劫难中注定归零,她又何苦呢?

直到从粪坑里捞出那个几乎注定活不到睁眼的婴儿。林玉婵骤然意识到,自己做的这些事,也许是有意义的。

国家民族什么的太沉重。但组成国家民族的,是一个个脆弱、平凡、安静、也许并不太讨喜的……人。

其中一个这样的人,她的人生,在自己的双手中,切切实实改变了。

这个叫林翡伦的孱弱婴儿,她也许一生平淡,也许毫无建树,也许永远无法在历史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她也是未来中国的一部分,是民族血肉中的一个小小细胞。

而且还超可爱!

这是林玉婵自己亲手推动的改变。意识到这点,她兴奋得心口发胀,头脑清明。

她就是一棵善于从空气中汲取养分的、沙漠里插着就能活的普通小草。只要一个小婴儿的无意的笑,就能激励她在这片黑色的沙漠里,再苟五十年。

------------------------

------------------------

林玉婵观赏了半小时人类幼崽,心中烦闷一扫而空,豪爽地给孤儿院里的保姆嬷嬷都发了小额新年红包。

方才她在徐汇茶号里大吵一架。也许是临近新年手头紧,也许觉得她这个大客户对自家茶号越来越依赖,毛掌柜也飘了,提出修改合约,在若干步骤上加价。

林玉婵当然立刻表示抗议,但发现自己不论怎么凶恶,都像是小女孩无理取闹,达不到震慑的效果。

最后还是搬出义兴来,冷冷道:“咱们这‘同乡会’是什么性质,掌柜的应该心里清楚。互帮互助,不许背后捅刀,这是基本规矩。上次我生病,拖了几日货款,苏老板不是立刻就给您垫上了,不亏您的,是不是?今日您要提价,我出不起这钱,不如也让他给我垫一垫。”

毛掌柜这才服软:“不不不,不用惊动他老人家。”

毕竟加盟义兴以来,确实享受了不少“互帮互助”的红利,减少了许多摩擦成本。要是因此被“退会”,那也得不偿失。

商人变脸快,毛掌柜当即笑道:“姑娘这是什么话,小的也只是商量一下嘛,咱们做生意的,哪次签合约不是吵得脸红脖子粗,别放心上,哈哈哈哈……”

林玉婵于是也让一步,和颜悦色地说:“如果市场行情有变化,下次续约之前,我自会提出加价。毕竟您的师傅吃饱,才能给我炒出好茶叶来。您也认识我这么久,知道我不是锱铢必较的人。这一点还信不过么?”

毛掌柜嘴里应着。

他心想,这姑娘啊,真是翅膀硬了。她第一次踏入这个铺门的时候,那青涩的言语神态他可还记得真真呢。

“对了。”毛掌柜又说,“林姑娘,我家小囡打算明后年就嫁了,最近家里也太平,就不让她来茶号里抛头露面。她的工,小的会让熟练师傅顶上,只会以做得更好。姑娘看如何?”

这不是征求她意见,就是通知一下。毕竟是家务事,林玉婵这甲方威势再大,也管不着他。

林玉婵一怔,有些失落。毛顺娘才刚十五岁,对茶叶技术还刚刚入门呢。

但毛掌柜刚刚对她退让,她也不好再咄咄逼人,想了想,说:“婚期何时,让我提前见她一下。”

毛掌柜忙说还早呢,怎么也得等明后年。

“又不是养不起一个闺女,小人也把她当掌上明珠。只是那个……闺女年纪大了,毕竟、那个、哈哈、不方便……”

林玉婵点头,表示知道了,懒得听这些套话。

还掌上明珠,切。

她又视察了一下炒茶作坊的工作,这才告辞离开。

她不知道,自己和徐汇茶号还能合作多久。

容闳再一次深入内地,已经能感觉到局势在慢慢变化。虽然他的人身安全依旧能保障,但沿途百姓就没那么好运了。许多熟识的茶农举家消失,不知去向。

要收到高质量的茶叶,也越来越艰难。

等到这条茶叶输送线路彻底熄火,库存的生茶全部加工卖掉,她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去路。

好在她已经攒下不少本钱。博雅虹口开张半年,已经收回了全部投资,还有盈利——

不过一文钱都不在她手上。都给苏敏官买轮船了。

一想到这,她又是气出一肚子烟。

狗男人!跟我好果然就是为了我的钱!

早恋果然不靠谱!

--------------------------

--------------------------

元宵节后,衙门商铺陆续开始复工,林玉婵过得无比繁忙。供应海关的第一批茶叶已经送出去了。茶叶包装上一律打了博雅的商标,起到不小的宣传作用。年后又接到不少订单,压力骤增。

无怪毛掌柜有底气跟她提价。

最近江浙战局也瞬息万变。茶价回落,博雅精制茶的竞争力略有下降,她不得不重新定价——然而又不能让已缴定金的老顾客觉得吃亏,于是给了额外的熟客折扣券,雇专门的跑街闲工,分发到各客户的信箱。

不过,随着太平军不再进攻上海,不少滞留租界的难民返回乡下,导致租界内人力费用上涨,短工力夫叫价也高。林玉婵的铺子里没有男伙计,每次都雇短工,也是一笔越来越庞大的支出。

她想,要是自己有一群专属的全职伙计就好了,哪怕只三两个。免得处处用徐汇茶号的人,被他们掣肘。

但她依旧面临和过去一样的问题:靠谱的男工根本不会应聘。寥寥几个来求职的女子,要么能力不足,要么是瞒着父兄丈夫来的,没两日就被家里发现,劝了回去。

《北华捷报》在一个角落里提到,近来广东地区商贸继续萎缩,有不少两广移民来了上海,在县城外十六铺码头外形成一个新兴的短工市场,呼吁当局对此尽快进行规范管理。

林玉婵决定,得闲去那里看看。

报纸依旧是管容闳借的,下午就要还。她一边快速浏览,一边将重要内容做笔记。

忽然看到——

“上海广方言馆近日正式开课,校址设在江海关内部,由华人和西人教员共同撰写课本,教授英文。上海侨界对此抱有赞赏态度,均言此举表明大清国对外开放之诚意。”

这条新闻比较长,下面附了大段对赫德的采访。冠冕堂皇,什么响应皇上太后的号召,帮助大清迅速实现国际化,登上世界舞台,什么促进中英友好关系,当然最后还有呼吁各界支持,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她一目十行看完。

林玉婵嘴角忍不住翘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