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四章 最后一英里短板  民国之钢铁狂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完全没有。“朱斌爽朗的一笑,请他入座后亲自冲泡上咖啡递过去,轻松的道,“没想到您能来这里,劳伦斯,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今年,他即将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并进入哈佛法学院学习,本来还不需要他插足家族的事业的。但无意中从纽约时报看到朱斌在远东的一些商业行为后,他忽然发觉跟自己某些想法惊人的契合,便自告奋勇前来西海岸,看看这个只比他大了三岁的家伙,究竟是不是真的有报纸上说得那么能干,并从中发现新的商机---这几乎是洛克菲勒家族家传的特征了。

但朱斌不这么看。

呵呵一笑,朱斌自信的道:“如果是别人,我是不会回答的,因为如果其他航运和快递公司知道的话,会一起跟我们拼命的。不过我可以告诉您,至少在美国,这个将不会是问题了。”

“谢谢!”劳伦斯.洛克菲勒接过咖啡,淡淡的笑着道,“事实上,我已经来旧金山两天了,本来想多等等,在您不那么忙的时候再来打扰,可是我发现这并不是很好的主意,所以今天提前来了,希望您不会介意。”

劳伦斯.洛克菲勒也在观察着他。作为家族的第三代嫡系中第四个孩子,他从小受到祖父老洛克菲勒的教导,又因酷爱摄影而经常独自旅游和骑马穿越荒野,养成胆大心细、冷静敏锐的性格,小小年纪,阅历超人。

最后一公里(e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lastmile(最后一英里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的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通常还说明此步骤充满困难)。

朱斌目光中闪烁着睿智的光彩,悠然的道:“其实,这个问题还是靠美国人自己来解决。你知道,经济危机导致的大萧条已经严重影响到美国的国力,空前的失业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迟早酿成大祸。恕我直言,本届政府是没什么好办法了。”

朱斌明白劳伦斯的意思,他指的是,从交通便利的铁路、承载能力强的高速公路和货站,到工厂、仓库、商店、顾客家门口的最后一段距离。

劳伦斯终于露出一点自傲的笑容,点点头道:“我们总是能知道想知道的一切。我对于您计划中关于航运和铁路运输、空运快递方面的规划设计都非常赞赏,那的确是突破性的创举,盈利是毫无疑问的。按照计算出的理想成本降低幅度,以及精确的库存管理和控制,以及转运的效率,我想全世界的大公司都会想把货物出厂后的运输工作都交给你们,包括我们的石油产品。”

集装箱货运和物流的便利性、高效率是毋庸置疑的,但有个最关键的瓶颈,就是这段横亘在客户面前普遍难以解决的公路,几乎都难以承载重型卡车的碾压。如果集装箱货车跟拖拉机似的在泥泞的道路上跋涉,十之七八都得陷进坑里,根本行不通。

这个极其严重的问题。甚至在提出计划时,绝大多数股东们都认为初期完全不用考虑这部分的业务,先做好了远洋和铁路以及公路主干网的运输,就已经足够他们忙活许多年的,最后一英里的问题,没人能解决。

第一印象就不俗,跟他见过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太一样。劳伦斯矜持的点点头,与朱斌轻轻一握手,声音轻缓的道:“请叫我劳伦斯。朱先生,很抱歉冒昧前来,希望没有打搅您的早餐。”

劳伦斯.洛克菲勒一下子被镇住了!他怎么都想不到,无数美国人愁白了头都找不出办法的大萧条,在朱斌嘴里如此轻松随便的就道出了解决方案!最要命的是,这寥寥几句话之间,几大手段似乎真的可行!

以他的经验和学识还不足以一下子全盘理解,可从小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使得他几乎马上判定,这里面可以做的文章太多了!如果能从这方面入手仔细谋划,很可能取得惊世的成果!

饶是劳伦斯修养深厚心志坚定,也禁不住身子轻轻一颤,再看朱斌的眼神截然不同!

朱斌如同没注意到似的,自顾自的说下来:“美国的铁路建设已经基本完善,不可能再做投资,那么公路必然提上重要位置,只要我们稍微推动一下,将建设标准提高一点点,那么承载运输能力的瓶颈就不存在了,我们的载重卡车就可以跑遍每个城镇网点。您说,这还是问题么?”

劳伦斯久久不能回答,垂下眼帘用心将朱斌说得每一个字记得牢牢地,思忖了许久,一字一顿的道:“或许,您说的的确可以实现,我必须认真思考一下才能给您答案。其实,今天我来还有另外一件事,我们了解到,您设计了一种巨大的海上钻井开采平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