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八章 正文完结  朕真也想做明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漠苍茫, 狼烽夜举。

大军奔袭,皆摄弓而驰,兵马不知数, 唯觉地动, 白刃纷纷如银山。

玉鸣军自镇守边关以来, 受羌部骚扰不知凡几, 兵士皆怀报国封侯之宏愿,亦有怒气私仇, 师若虎狼。

至次日天明,第一封军报送往京城。

萧岭拿到军报抚掌赞叹,即令将战果明发天下。

首战大捷,朝野为之振奋!

振奋之余, 亦惊讶于张景芝出兵速度竟如此之快。

张景芝在战报中说的非常明白, 他坦诚首战如此顺利除了朝廷支持将士用命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羌部没有太多防备, 边境将领觉得朝廷不会出兵, 对于玉鸣军掉以轻心, 以至于被奇袭之后兵败如山倒。

首战有天时、地利、人和,但下一战,绝不会像今朝这般容易。

待各项必要事务处理毕后, 萧岭手中拿着张景芝亲手写的军报静默无言地坐着。

不同于收回兆安时的狂喜,此刻仍是振奋欣喜,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绪。

“陛下, 怎么了?”谢之容的声音打断了萧岭的思路。

帝王垂眼, 喃喃道:“我如在梦中。”

谢之容坐在萧岭旁侧, 半开玩笑道:“当日臣出兵兆安, 陛下也是如此吗?”

萧岭实话实说,轻轻摇头,“没有。”

谢之容轻笑着哦了一声。

萧岭偏头,静静看向男主清丽的面容,他道:“当日卿取胜,我只觉得是意外之喜,”虽然平定兆安这个事在原书里也是谢之容干的,在灭了朝廷之后,挥师把其他各地方豪强门阀一并处理得干干净净,但毕竟不是在本朝出现的事情,所以剧情变动得这般大,萧岭是惊喜的,“但是张将军出兵羌部则不同。”

谢之容专注地看着萧岭,颔首问道:“陛下,臣想问哪里不同?”

哪里不同?

不同在于,张景芝的确和昆舆兰楼阙有一战,但并非首战告捷,而是被围困三个月,战死沙场,以身殉国,谢之容临危受命,领兵出京。

萧岭犹然记得那十六七岁的兵士高举着军报,声嘶力竭地喊出了一声;“玉鸣关破,张将军殉国!”

“之容,你还记不记得,我告诉过你,我来到了一本书中。”

谢之容惯信的都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对于萧岭的话却从未有过分毫怀疑,“是陛下看中了臣容色,将臣拘禁在宫中的那本书?”

萧岭:“……不是我,算了,我,就是我。”他顿了顿,“在那本书中,帝王昏聩无能,朝廷诸臣争权夺利,昆舆兰楼阙率大军攻破玉鸣,张将军迟迟等不来任何驰援,在粮草军需告罄,敌兵十倍于己方的情况下,战死沙场。”明明说的是书中内容,却觉得惊心动魄,嗓子有些滞涩的沙哑。

下一刻,手却被握住,放在了谢之容膝上。

“这也是陛下以为臣会谋反的原因之一?”谢之容问。

萧岭刚要嗯,然后猛地反应过来,“你关心的是这个?”

谢之容奇怪道:“不然臣该关心什么?”

萧岭方才难得的微妙低沉情绪瞬间被哭笑不得取代了,“譬如说,张将军?”

谢之容握紧了萧岭的手,理所应当,“家师没死,在陛下的支持下首战告捷,臣为何要担忧家师?”

萧岭无言了片刻,突然觉得谢之容说的很对。

谢之容见他神色稍霁,仿佛不经意地眨了下眼睛,“陛下累了半日,今日可好好歇一歇。”

萧岭被他牵着往寝宫走,被按到床铺上时才猛地清醒,“朕不……”

“您累。”谢之容柔声回应,伸手,放下了床帐。

第二战与第一战相隔不足二十日,诚如张景芝所言,羌部立时有了防备,与先前的慌乱截然不同。

一律军事,萧岭直接交给了谢之容处理,既能分担政务,况且萧岭也觉得,让谢之容处理会比自己处理起来更好,至少更高效,亦是为了破除一些,诸如张景芝在外掌玉鸣军,谢之容在内掌中州军且蛊惑圣上,窥伺国器的谣言。

萧岭的回护表现得明显,朝中流言顿歇。

第二战僵持不下,互有胜负。

至第三战、第四战高捷,朝野欢腾的同时,也愈发提心吊胆。

而在九个月后,玉鸣军行止羌陪都宁宜遇袭!

死伤数千人,军中兵士皆愤,欲即刻出兵再战。

朝中顿时有不稳之心,在皇帝夺了四个提出主动休战议和乃至放弃眼前战果龟缩玉鸣的官员的官位后,朝廷瞬间安静。

谢之容此刻人在中州军驻地,听闻此事为萧岭取信,不提国事,只论私事。

萧岭看后摇头一笑,从方才那些个没骨头官员的愤怒中缓缓抽离出来。

张景芝却没有立刻再战,他毕竟领兵多年,心境沉稳,并没有立刻出兵,在给皇帝的信中,向帝王认罪,望陛下容他戴罪立功。

萧岭回信并无斥责,相反,在看过已经估计出的两军伤亡数字后他意识到一件事。

这次偷袭,对于昆舆兰楼阙来说,从军事角度上看,并没有十分大的好处,且,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此时,谢之容亦回宫中,萧岭将两军此战的伤亡数据给谢之容看。

谢之容看过后沉思片刻,“陛下以为,昆舆兰楼阙想议和?”

萧岭点头,“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图的绝不是之后再战,”萧岭点了点桌上的地图,“昆舆兰楼阙想借打一场胜仗再议和,来显示羌部尚有战力,在议和中,不至于过于被动。”

果不其然,在张景芝大军修养刚满一个月后,羌部主动派使节往玉鸣大军所在,所欲便是,议和。

张景芝将昆舆兰楼阙的意思转达给朝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