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2章 大开发(一)  回到民国当大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王振宇满意的点点头,他并没打算把商镇建设的多么美丽繁荣,他要的只是一个中转点和辐射点,改变几千年来令不下县的现象。

这个模范商镇就是靖州的垦山口,和水泥厂在一个地方。靠着政策扶持和资金,陈绍成功的在这个镇上建设了一个初级小学(一到三年级),一个卫生所,一个治安派出所。同时从已经开始部分投产的水泥厂批了一些水泥,建造了一个相对规模较大的自由贸易市场,用于满足附近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对于镇上的商铺也进行了统一规划管理,同时组建了镇商会。近期已经开始准备移交该镇的管理权,给商会的会长。

末了,到了财政结算日,你还了洋大人的钱,洋大人就放款子给你。。。

叶祖文到是不慌不忙,开始逐一给自己的女婿介绍跟随自己进来的这些人。

陈辉祖,字光甫,31岁,江苏镇江人,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院,1909年毕业后即回国。办南洋劝业会初露才华,被江苏巡抚程德全任为江苏银行总经理。由于自己的改革主张不能实现,毅然辞职。目前待业在家,不过王振宇却知道这个人,毕竟是上海商业银行的创始人,二三十年代和虞大老板一起领军江浙财团的中国摩根。没想到居然会放弃在上海优渥的生活跑到湘西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来了,刘鸿生这个结拜大哥到底用了什么手段。

同时,通过商镇加强自己对于地方的控制力,把村寨势力纳入管理的范围,同时提高土匪的职业成本,当然最终还是要促进商路的繁荣。

有了陈光甫这个大鳄顶在前面。

王振宇一阵眩晕,卢森堡不愧是袖珍国啊,一个人还可以多重身份的。

王振宇十分大方的和这位面带微笑的弗兰基先生握手。

第五, 袁世凯拿不到税款,还是没钱。

这个担保的实际操作,就是这些税虽然还是你的,但是由洋大人代你收了。

结果《辛丑条约》第一款就白纸黑字的写着:清政府赔款各国(共11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2,238,150两 (九亿八千二百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历史已经走到了1912年的8月,南京留守府名下的军队基本上都裁撤完毕了,可袁世凯同学的善后大借款因为洋人狮子大开口,条件不断加码,依然没能顺利办下来。在后世很多人看来就无法理解了,袁世凯不知道换个人借啊,为什么非借这五家的不可呢?

历史上善后大借款最后谈成是在1913年,最后谈成的结果放在任何一个时代看,都是十分的苛刻的: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2.5亿银元),年息5厘,期限47年;债券9折出售,八四实收,扣除6%的佣金,净收入2100万英镑。借款指定用途,扣除偿还到期的庚子赔款和各种外债、遣散各省军队、抵充政府行政费外,仅余760万英镑,而到期归还本息竟达6789万英镑。借款以中国盐税、海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所指定的中央政府税项为担保。

第二, 洋人要求袁世凯接受不平等的条件向自己借钱。

他首先指着一个个子偏小,看起来却十分精明的洋人道:“这位是比利时国华比银行的商务代表弗兰基先生。”

为什么呢?这是当年西太后非常勇敢的对八大列强宣战的恶果,辛丑战败之后。这位号称中国最了不起的领导核心喊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各国之欢心的口号。

第三, 袁世凯不愿意借这个硬塞给自己的贷款,毕竟他不是小学毕业的工农干部,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

王振宇接过朱次韩递过来的茶,喝了一口,就认真的看了起来。

王振宇看着几个高矮不一的洋人走进来,也是有些好奇,到不是没见过洋人,而是好奇自己的岳父用了什么办法,居然能把这些洋人拐到湘西这么一个穷乡僻壤来。

同时还附带了一堆特别条款:今后未经银行团允许,不得向他国借债;由外国人参加盐税征收,在审计处设华、洋稽核员,凡关于借款款项之领款单须有华、洋稽核员会同审核,签押后方可提款;中国政府在北京设立盐务署,由中国总办1员、洋人会办1员主管;各产盐区设稽核分所,设中国经理、洋人协理各一员,共同担负征收存储盐务收入之责任:人员的任免,由华洋总办、会办会同定夺;盐区之盐纳税后,须经华洋经理、协理会同签字后方可放行;盐务进款存于指定银行,非有总办、会办会同签字的凭证不得提用。

这样的条件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商业贷款范围,完全就是一个新的不平等战败条约。

其实袁世凯也不是傻子,他也不想当卖国贼。看到这些个条款,他心里就发懵,于是他选择偷偷找别家借钱,这其中就有华比银行。

据说,时任财政总长熊希龄拿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你老袁为什么要拿税款,不就是因为没钱吗?你要是有钱了,还急着要这税款吗?不急着要这税款,你还在乎列强承不承认吗?

对啊,所以老袁立刻让熊希龄去找华比银行谈借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