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2章 大开发(十一)  回到民国当大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说干就干,明进财拿出了湘西人的勇气,带着一家十口踏上了前往安江的路。。。

首先是办公部分,一栋红色欧式风格的三层小洋楼,占地八百平米,钢筋水泥结构。长宽标准40x 。总体建筑面积2100平米,一共分了49个房间,其中一二楼1600平米,40个办公间,每间25平米。三楼500平米,9个房间,其中一个镇守使办公室,一个会客室,三个会议室;另外还有一个通讯室,一个机要室,一个秘书室,一个侍从室,一二楼均是三梯上下,三楼只有一梯,但有设计秘密逃生滑道。附加绿地,竹林,喷泉,岗哨,总计造价是11万银元。

“安江招募工人,月俸三元,还包吃住,这个条件不错啊。”明进财在镇上听了负责招募劳工的工作人员的口头宣传,立刻接受了这个新的出路。开玩笑,三块银元,那可是足足四十斤大米啊,如果自己和大儿子一起干,那就是八十斤大米。自己和大儿子不算,这余下的再参合些红薯之类的杂粮,勉强能喂饱老婆和另外六个娃了。

负责下水道设计的是德国人贝克尔,他很认真的跟王振宇等人讲解了他们的工作,基本上参考了德国人在青岛的经验,对雨水和污水进行了分离,下水道十分宽敞,高度能保证姚明行走其中,宽度还真的是能开进一部开车。更为重要的是根据贝克尔的介绍,为了避免污泥淤积,在下水道的出口,德国人都对沅江的涨潮高度做了测量,然后准确设计了排水口,一旦涨潮,沅江水就会倒进来,冲刷污水道。施罗克则表示沿江路设计时就设计了防水堤,这个在堤上建成的沿江路要高于市区,一旦发洪水,也能确保市区无恙。而一旦下水道建成,连管涌的问题都解决了。

本来还计划着秋收后去求求平日对自己不错的黄老爷,看看能否多赏个十亩地给自己,然后自己咬咬牙给种下来。不成想夏种前,黄老爷主动来找自己,告诉自己,不用播种了。

视察到此基本可以结束了,王振宇分别和陈绍,陈渠珍等人握手:“辛苦了,但是工程的进度还是要把握好,质量很重要,行政区的我希望在十一月能完成。最近镇守使府的组建也要开始了,我希望你们能够干出成绩来。”

叶梓雯看到初步成型的镇守使府,这个是按照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的设计施工的。这次礼和洋行为了能和王振宇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在新安江的建设中是了大力气的,这也让陈绍和陈渠珍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省了不少事。

幸好这一变革是王振宇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的,在明进财带着一家吃河豚自杀前,镇守使府的工作队和县政府的工作组都派了下去。。。

王振宇还特别留心了一下下水道的建设,后世一逢雨天,在城市里开船就比开车要方便的多了。因此建设安江模范城的另一个思路就是要在这方面有突破,尤其是安江就挨着沅江,一旦遇到雨季,很容易水涝。

年初闹土匪的时候,明进财的弟弟明进宝和媳妇一起让土匪给祸害了,只留下了四个细伢子没人养,大的才十三,小的才六岁。明进财就这么一个弟弟,只得把这四个细伢子养了起来。这一下子多了四个嘴巴,家里的日子就难过了起来。媳妇明黄氏难免抱怨几句,明进财没办法解决,只能粗暴的压制,几个大嘴巴下去,日子继续过。

不言而喻,陈绍和陈渠珍立刻明白了王振宇的意思,纷纷表示,请大帅放心。

明进财是靖州甘棠的一个老农民,和不少明家人一样,世世代代靠租种黄家的土地为生。娶得老婆也姓黄,孩子到是生了一窝,可是因为卫生条件太差,最后成年的就二个儿子一个闺女,大儿子叫大虎,今年十七,二儿子叫小虎,今年十四。都是半大的小子,吃穷爹妈的年纪,可明进财种菜是个能手,地主黄老爷对他也是十分的客气,经常补贴些东西,勉强也能 把日子过下去,不用去上山落草。

“黄老爷,打我太公起,我们家就一直是租您的地为生,百多年来的日子就这么过的,您今天要是把地收回去,我这一家**口人还不得饿死啊?”

王振宇听的一愣一愣的,不太明白,但是感觉德国人做事确实是用心了。

做了一个多月,八十斤大米已经变成了一百六十斤红薯,可就这样,孩子们还是吃不饱,而且长身体的阶段,顿顿吃红薯怎么能饱。

明进财打算求管事的,能否佘点工钱,结果被管事的无情拒绝了,开玩笑,每一分钱都被总指挥部财务组的人算精了的,多拨一百个大洋都需要副总指挥陈渠珍或者总指挥陈绍签字才行,否则一切免谈。

这个时候义务教育还在设计中,在很多县,连学校还没建好。所以孩子们不要说餐补了,连书都还没地方念。

这下真是半大的小子,愁死爹妈,明进财回家看着一大群抢红薯吃的娃,气的把椅子都踹翻了,岁数大的几个孩子看着父亲(伯伯)不敢出声,岁数小点的直接就吓哭了。

晚父亲两步进门的明大虎把这一幕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