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闻听,全都附和道:“姚员外说的有道理,这县学的教谕,只有大老爷当,我们才认。别人敢来做这个教谕,我们才不认他。若是有哪个不知死活的,要来接这个印,我第一个打断他的腿!”
不是说大家如何信任李炎卿的才学,而是这一个秀才名额可是掌握在他手里,如果是他的学生,拿这个名额自然就容易些。反过来说,若是出自别人门下,那鬼知道这个名额能不能拿到手啊。
说到底,科举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要考虑出身、家族、籍贯、名字。这场决定人命运的考核,从来就不是单纯学问的比拼,若是连这个都没弄明白,那活该一辈子落第。
李炎卿假意推辞几句,最后笑道:“既然盛情难却,本官就只好一肩挑双担,多兼一份差事了。说起来,朝廷可不会因为多干了一个人的活,而多发我一份粮饷,本官也是天生劳碌命啊。”
“诶?大老爷刚说完朝廷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我们可是听见的。您为本县办这么个大好事,今后要入名宦祠的,怎么能让您吃亏?这份粮饷朝廷不发,我们发。”梁瑞民大手一挥,“每个月的束脩银子,我们按双倍给。”
“没错,这份钱粮,我们几个老不死的还是拿的出的,大老爷放心,我们不会让您白忙。”
李炎卿哈哈大笑,一切皆在不言之中。他如今虽然负债累累,可这份小小的钱粮,他哪里看的在眼里。
他要的,是香山县内自己一家独大,在根基稳固,势力扎牢以前,不能让其他的官进来。他迟迟不修儒学,为的就是不让有新教谕上任,影响他在香山的威慑。
虽然教谕按说不管地方上的行政民政,可是只要是官,就有可能来侵吞他的势力范围。大明朝从来就不缺乏捞过界的官,那位海瑞也是教谕出身,可是他几时消停过?所以,这地方如果盖儒学,教谕就只能是他,别人休想过来分他的好处。
这时间酒宴已经正式摆上来,这回上的,不是传统的九大簋,而是十一个大号铜锅,里面热气腾腾,外面则贴着红纸条,分别写着十一都的名字。
等回了衙门,秦蕊珠的酒意却发做了,这地方的土烧后劲悠长,她哪里抵的住,昏昏沉沉间,只觉得被人抱着放在了床上,恍惚间,似乎有人在自己的脸上亲着,她下意识的喊了几句不要,但是很快就昏了过去。
“陈伯,您不懂。这叫做翰林风月,据说京师里的大人物,都喜欢玩这个调调。这大老爷别看是个举人出身,却玩的是翰林们的口味,说不定日后还真能有大造化呢。”
李炎卿把杯放在一边,凑过去抓了她的手“别哭了。要怪,就怪我好了。不知道这酒力量那么大,早知道,就不让你喝了。好在咱们之间没发生什么,你也不必自责。再说,你与蔡建德其实连面都没见过,又何必呢?”
“别怕,你昨天晚上喝多了,我扶你回来,你就吐啊吐的吐起来没完。你和我的衣服都吐脏了,我也只好拿出去洗了一下,今天来排衙都省了。不过放心,我只脱的是你外面的衣服,里面的没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