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军硬碰硬的鏖战一场,三十一军上下都认为,他们自经历兵变之后,彻底重生,张煜、李建波、王贵、吴增隆、曹毅、宋文光、鲁山海、傅显明、刘刚、沈忠毅等一批发誓跟随赵子赟的高级将领成为三十一军的中间力量,陈振林、楚峰、常风等老字辈成为赵子赟掌控整个三十一军的核心,随着方振武率部加入,所有人看到了一支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的强大三十一军诞生。
阳高云门山,一块新的陵园开辟出来,在这里,将安葬多伦战役中英勇杀敌、不畏生死的三十一军将士,多伦之战,阵亡的三千多人,也仅有四百余人能享受如此殊荣,不过其余战士的将士也有他们应得的荣耀,就算不能被埋葬在他们的军长身边,他们的名字也依然刻在阵亡将士灵堂的石碑上。
张煜提出的建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的士兵私下里居然非常盼望下一场战斗,并热烈讨论着如何战死才是最让人敬佩的。
新兵训练基地司令郑林芳上校适时开展了一次宣传教育,他下令新兵以营为单位,野外拉练到阳高,倾听这里的管理员诉说阵亡将士那平凡而又荣耀的一生。
效果异常好,新兵爆发出极大的热情,训练、学习相互比,生怕落后,弄得郑林芳不得不严格执行休息纪律,以保证新兵的身体不出问题,否则多数新兵是宁愿少睡一会的。
这股子劲并没有因为从新兵训练基地出来后就消退,新兵将他们的一些狂热带到了分配到的军中,除了战场经验,老兵已经不敢小觑这些后辈,不前进就要被赶上,练兵狂潮席卷整个三十一军。
信念、信任、凝聚力…..,一支强军该有的软实力三十一军已经具备,剩下的就是硬件,赵子赟在统计完多伦战役的装备损失后,开始全军换装。
这个想法在多伦战役前,军需处的宋子琪就已经提出了完整的计划,大战之后,将方振武的军队打散重编后,三十一军全军人数达到四万四千人,不要一年,新兵训练基地将为整个三十一军补充满全部兵员,到那时,赵子赟再也不用担心一场局部的大战。
经过认真思索和多方讨论,三十一军忍痛放弃了好用的德式装备,步枪全部采用改良后的辽十三式,察省将其命名为察三零式步枪,以纪念三十一军的成军。
从东北抢回来的步枪原本是足够三十一军进行一次换装的,吴伯琴出于谨慎,将所有步枪全部运回兵工厂进行检查,他知道这里面有不少步枪存放多年,还有一些虽是后期生产的,但当时工人并没有多少责任心,质量恐怕有些问题,他要保证三十一军士兵使用中不出问题。
夸张是有些夸张,但赵子赟很欣赏这股气,三十一军就是要有傲视天下的霸气,他在军部会议上也放言,三十一军要在装备上超越国内任何一支军队!
“你弄这绿绿的,有意思吗?”式样陈振林不好评价,可这颜色…..
轻重机枪方面,还得保留一些原来的,兵工厂现在还不能满足全军的庞大需求,赵子赟在拥有近五万的兵力情况下,依然没有改变原先大哥定下的一些东西,一个连配制两挺重机枪,轻机枪配制到班,每个班一挺轻机枪。这样一来,重机枪需要四百多挺,轻机枪更是拙舌的近两千挺。
稍微有些麻烦的是火炮,东北带回来的并不多,也就不到两百门,且为七十五毫米的山炮和野炮,兵工厂刚刚恢复部分生产,七五毫米火炮月产不过十门,赵子赟还不敢将现有的淘汰,混着用,勉强装备了三个独立炮兵团,第四个正在组建,这个急不得,要慢慢来。
装备、训练问题都不大,士气才是最要命的,好在赵子赟在特木得出走后,并没有讨伐或者对出走士兵的家属报复,当正红旗旗县合并,察省大幅投入资金后,蒙族士兵心头的阴影才渐渐散去,表面上看不出什么,不过沈忠毅知道,整个骑兵还没有凝聚力。
“振林哥?如何?”赵子赟得意洋洋。
直到赵子赟将两份样图放在他桌上,他才明白自己想简单了。
迷彩服的理念这个年代还没有,王颂本意是不想这么折腾的,迷彩设计需要科学知识,不是简单的色块拼接,赵子赟问他现代军服时,他也没太在意,随口说出了迷彩服,这完全吸引了赵子赟,问清楚迷彩的作用后,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山地旅。就算不在全军用,山地旅肯定是有用的,王颂听了他的想法,也觉得可以一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