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
含元殿中鸦雀无声,唐冠是特宣入朝,殿中没有他的位置,战在文臣之后不对,站在武将之后更不对。
是以反而他这个拜在殿中的人看的最为清楚,龙椅上的武曌话音一落,一妙龄少女手捧一研款款走出,上面隆起,被一段金灿锦缎遮住,看不出到底是何物。
唐冠与殿中大臣一般,头也不抬,只是用余光观察。
他倒是不好奇武曌明目张胆的坐在龙椅上,为何群臣只敢低头,不敢说话,这很好解释,因为那只不过是一个座位,早在裴炎未倒时,她就已经敢这么做,更何况现在?
就如她所言,她不动还好,若是群臣真的奋起力荐,估计在场又要大换血了,这些猜测不到往后之事的臣僚都心中有数,更何况唐冠这个知道武周注定要出现之人。
其实神器归属,并非雄踞一时的大吏决定,也非高来高去的江湖豪侠拍板,更不是哪一宗哪一族不服,就能说反就反。
民心所向,所向无敌,能倾覆一朝的只有百姓,百姓过的好好的,谁也不会傻了唧的去跟人造反,当然其中若是有骆宾王之流文豪煽动,就难说的紧了。
可惜骆宾王也被唐冠亲手了结,当然唐冠也承认自己的文章其实远远不及骆宾王,可是配合上时局和裴炎压境大军,效果就截然不同。
对于这一点不仅唐冠心知肚明,在场的每一位,包括玩弄帝王权术的武曌也深知其中三味。
当即就有几人面现犹豫神色,还有几人立即借机起身,面上不无震惊。
就连那些依旧顿首在地的老臣都猛然抬起头来,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瞬间让他们最后的底气都丧尽了。
“微臣在!”
随即竟然率先站起。这一下群臣不由哗然,拜于文臣前列的武三思心下一惊。那边武将有的甚至下意识的摸向腰间,可惜这也只是习惯,除了在前的大将军一级,其余武将入殿兵器便被卸下。
唐冠一番打断,群臣注意力有些分散,武曌笑罢,这才伸手抚向那托盘上的灿巾,淡淡说道:“吏部尚书可在?”
那老倌闻言眉头一皱,偷偷扫量了一眼群臣,看到前方两个空缺了的位置,眼皮一跳,随即躬身道:“据老臣所知,三省长官原为...原为...”
“这...”
可是此话一出,暗中便有几人斜眼望向唐冠,眼神中颇有些鄙夷,当然更有几人见武曌大喜,当即齐声呼道:“臣谢主隆恩!”
唐冠闻音瞥去,竟然是武承嗣, 两人一起身,当即有几人按耐不住,也要起身,可座上武曌却突然询问道:“哦?有意思,此言出于何处?”
武曌的话如同一颗深水炸弹,瞬间百官哗然,比起之前唐冠那番溜须拍马效果更佳,顿时众人面面相觑。
“原为裴子隆主持,此人业已贬为庶籍,现由文昌左相刘景先,文昌右相郭侍举两位阁老打理。”
“肃静!”
“两位相公年事已高,朕已着人待他们回乡之后好生款待,朕深感惋惜,今日朕宣你们来,是为了商议三省空缺一事。”
但也正因如此,他平日满口仁义道德,此时武曌坐在龙椅上,天皇却驾崩没几年,这便是有驳于伦常。
“跪有屁用啊。也不嫌膝盖疼。”唐冠心中暗骂一声,本想浑水摸鱼,随诸人一同起身,没想到竟然都这么沉得住气。
“辞官?不可能!”唐冠虽然早有预感,可是得到证实还是有些不相信,刘景先与郭侍举二人竟然悄无声息的离去,这让他再次陷入了窘境。
武曌话音一落,当即一名老者走出,手持朝板,望向武曌。
武曌冷冷扫视一圈。见无人起身,最终将目光放向唐冠,唐冠顿时察觉。心中一动,当即高呼道:“臣谢主隆恩!”
此时大家都心中了然,座上女人今日一坐,恐怕日后就再也不会挪开了,唐冠对眼前景象倒是隐隐有些熟悉起来,武周政权建立并非一帆风顺,朝野千俭中有载“神后初入天位。百官默言而谏之,直至朝会时消,儒者恐天皇无血食,皆不起身。”
“哗。”一声喝止,百官止住。
他刚刚出口却又结巴,武曌玉手按在砚上,望着结巴的老者笑道:“爱卿但说无妨。”
“我到底改变了什么?裴炎没死,程务挺没出现,这两人竟然连官都不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