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不要怕,我会出手
崔轩祐张开嘴巴。
欲言又止。
喂,这可全然不是一码子的事情!
他一共前后收到过两幅顾为经的《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
让他产生格外浓郁的危机感,并非由老杨发过来的那张,他儿子崔小明借鉴内容风格的也不是那张。
他也没有那么蠢,曹老发给他一张画,让他指点一下,他不愿意指点不说,还偷偷把画内容改了改,让自己儿子给发了画展。
这未免实在是过于不会做人了。
崔轩祐额头光光,不代表心也同样光光,一丁点情商都没有。
把自家小明的《新·三身佛》和最初的那张《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摆放在一起,几乎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相似之处。
从画面风格,笔触,到作品构图,全都没有。
他们既然敢跑过来参加画展,这点起码的底气,肯定还是会有的。
就算是和后来的那张《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相比。
崔小明也称不上是抄袭。
顶多也就是借鉴。
顶多就是做事不那么磊落讲究罢了。可老杨这么说,听上去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了。
崔轩祐着急的思考着,这里面有什么可以解释的空间。
“当然……为了崔小明先生的清白,我觉得需要额外特殊做出说明的是——在三月份,由我发给崔轩祐先生的那张作品,它的名字固然也叫做《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但实际上,和如今正在展览现场参展的那幅作品《阳光下的好运孤儿院》并非同一张作品,具体画面内容有一定的不同。”
谁知。
老杨话风一转,不等崔轩祐开口,自己就率先把这件事说了出来。
杨德康停顿了片刻,看向四周的记者,轻轻的吸气。
三秒。
身为西部小镇最吊的牛仔,他可是出了名的“快枪手”,从拔枪瞄准到子弹命中靶子,最长只需要三秒钟。
吸,呼。
一、二——
没有等到“三”,当老杨的小肚腩开始用力的收缩,把腹中鼓进来的空气重新压出去的时候。
已经有人见缝插针的开口了。
“杨先生。”
记者问道,“您指的是亚历山大口中的那个顾为经早期和崔小明艺术性相似程度更高的作品么?他说是顾为经看到了崔小明先生公布在社交账号的作品,因此产生了模仿的念头。”
“按照您的说法。这件事情的具体真相是完全相反的,对嘛。”
啪。
正中目标。
普通的子弹撞在靶心上,往往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而老杨的子弹,则会发出了“是崔小明更早的看到了顾为经的画?”的声响。
哎呦喂!这声音响得真地道嘿。
咱爱听。
老杨满意地晃晃肚子。
懂不懂什么叫做枪斗术啊!虚假的枪斗术是靠着高速摇晃枪口的力量,把子弹在空中甩出一条弧线正中目标,非常有违物理定律。
牛爵爷已经一口老血吐出来了。
而真正的枪斗术,则是高速的摇晃小肚子,只要足够有技术,朝着虚空中随便的开一枪,就会有枪靶被召唤了出来,画出一条弧线,让你正中靶心。
杨老师微微一笑。
“我觉得这是非常不严谨的说法。”杨德康说道,“我不知道亚历山大口中的作品是哪张,在我看来,整件事情就像是一场闹剧。”
“我只能说,在艺术家参加画展的过程之中,经常会出现多易其稿的事情,对画面进行适当的修补和增改,这件事很常见。”
他云淡风轻的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然后又直接略过了第二个问题。
给大家充裕的遐想空间。
“我不是双年展的评委,在这里对他们的两幅画进行艺术性高低的比较,不合适。”杨德康说道。
“不过,我倒觉得崔先生应该会觉得那幅画很好。”
老杨又继续说道:“因为当时,我们所收到的来自崔轩祐先生的答复则是——”
“这张画画的已经很棒了。他评价道,色彩流畅,笔法工整,不愧是曹大师看中的年轻人。作品的色块简洁而清晰,线条的构图错落有致……”
杨德康的好脑子此刻发挥了作用。
崔轩祐目瞪口呆。
他完全无法能想象到,这家伙只是随便听了一耳朵而已,竟然就能原封不动的把他当时对顾为经作品的敷衍的答复,纹丝不动的全部复述下来。
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差。
话语里当然听不到标点符号,且连崔轩祐自己都不太能记忆清楚,当时他具体的确切说辞。
邮件会有记录。
电话大概率是不会有录音的。
当时看上去也没有任何要录音的理由。崔轩祐是不太相信,他做为一个助理,会把曹老给别人通的电话,纹丝不动的录制下来的。
然则。
老杨的表情就是有一股自信。
他没有张牙舞爪,没有拍着胸脯保证,甚至连小肚腩都不摇了,如一只自动答录机一样,复述着当时的谈话。
在场的所有媒体,包括崔轩祐自己,看见老杨,都会不约而同的认为,这个中年男人脸上正写着——“我所说的话,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会差”这一行大字。
它在无形中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老杨话语的可信度。
有些吃瓜群众忍不住轻轻的笑出了声。
太有趣了。
听出崔轩祐这番话里吹捧中夹杂着虚假的成分,不算困难。
崔轩祐也不算多么的过分。
偏爱自家孩子是人之常情。
艺术行业,古典时期有些画家会有一些独特的颜料搭配,笔触罩染的方式方法。这就像巴赫曲子中的格律和复调,乃至乐句所隐含着的“bach”的唱名音符一样,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著的风格标志。
他们因此而特殊,因此而与众不同。
崔轩祐表现出这样的敷衍姿态,从来都不是多大的罪过。
搞笑只是因为,不少人联想到了崔小明和顾为经那场在展区里的辩论。
私下里电话中的吹捧和当面正式场合里,面对镜头时的鄙薄碰撞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化学反应。
让人忍不住想要发笑。
事实胜于雄辩。
不需要任何的艺术素养。
只是把这样的两段话放在一起,所有人便会立刻明白,父与子,崔轩祐和崔小明两个人之间,有一个撒了谎。
要不然崔轩祐因为虚伪而说了假话。
要不然崔小明因为虚伪而说了假话。
要不然两者都是如此。
“崔先生对顾为经的作品评价很高,非常的喜爱。”老杨侧头看了一眼大光头艺术家,好似以为这些话都是真心实意的,完全听不出内涵的推诿一样,点了下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