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7章 《少年包青天》惊人的回报率  华娱199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而且在2100万并不是全部利润,《少年包青天》还有其他收入。

理论上,一般首轮不会超过3~4家,第二轮不会超过6~8家,不然大家一起播,影响收视率,至于第三轮,那就几乎没啥限制了,给钱就卖。

曹轩占20%的份额,也就是能分到480万,而曹轩的投资仅仅是300万。

曹轩则没有急着离开粤省,而是和赶来的陈勇商量发行的问题。

2100万播映收入加300万广告费,是《少年包青天》的第一波收入。

比如有某家电视台彻底买断一部剧的,还有第二轮多家电视台联合一起买剧,买下了几家电视台平分,还有不允许片方卖第三轮的。

首轮最贵,如果是独播更不用说,很多都是天价。

好在京城台并非独播,陈勇另外又找了两家首播平台。

如果陈勇他们够给力的话,《少年包青天》总收入有几率突破5000万。

赞助费很好理解,一般就是商品植入广告或者某某景点、地区出钱邀请剧组拍摄,用以宣传。

这个价格算是中等水平,考虑到陈勇和曹轩都没什么广告商渠道,也还算不错了,甚至要不是曹轩戳着,连300万都卖不出去。

一般都是片尾出现一个大大的广告图片,把片尾字幕和视频盖住,故而叫贴片广告。

但是赞助费,由于不是都市剧,不好插植入广告,也没什么景点邀请宣传,收入廖廖。

就算把他的片酬全部折算成钱,曹轩投资差不多是250~270万,如今几乎翻了一倍。

至于海外就更难了,除非人家主动引进还能卖上点价,要是批发销售,价格只能算是聊胜于无。

大部分都是先在港台/内地播出,收视火爆后,再引进内地/港台。

目前的电视剧市场,赚钱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渠道。

这还只是第一波,《少年包青天》如果能达到原时空的火爆,二轮、三轮有望再进账1000~1500万,还有贴片广告,也能多加几个。

当然,以上只是大部分正常的播映权模式,实际上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法。

至于贴片广告,算是时代特色,也是植入广告的一种。

前者已经说了,饰演佛主转世乔灵儿,而胡婧则定下了白莲这个角色,算是双女主之一,另一位是碧游,仍是原版的演员娟子饰演。

以上这五个渠道,算是如今电视剧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余下还有一些分支,利润有限,而且比较复杂,就不一一列举了。

4广告兑换时间

港台地区还好说,现如今很多电视剧都是港台内地两头卖。

所以这方面,片方重视却也不重视,全看命。

3月8号,妇女节

………

5dvd版权

这个也就一说,盗版横行,即便卖出去了,价格也就那么回事。

这个方法在九十年代和世纪初并不算罕见,不过后来随着各种原因,这个模式就比较少了。

有些人如鱼得水,甚至一分钱不要,专门运作广告赚钱,有些人则根本不沾这套,只要真金白银。

这里面还有一个潜规则,让片方可以超出数量限制,那就是另外把首轮、二轮播映权卖给那些城市电视台,也就是所谓的市级、区级电视台。

除了首轮,还有二、三轮,这个价格对比首轮肯定要大跌,而且不一定能卖的出去。

所以,在没有明确合同规定的话,片方是可以走这个漏洞的。

但关键就在于很多市台买不起,而且购剧欲望不强烈,很多都等着第三轮片方白菜价甩卖时占便宜。

贴片广告的受挫,也让陈勇打消了兑换电视台广告时间的想法,老老实实选择真金白银。

但曹轩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作艺做事不能光比烂,跟那些流量明星拼敬业,但凡像样点的演员都是行业楷模。

像是《少年包青天》想要拿下大陆市场的首轮独播权,最低也要50万一集,甚至要更多。

与之前的贴片广告类似,这个法子全靠片方操作。

李兵兵则是去横店和张卫剑、李小路、苏有鹏拍《少年张三丰》。

这个就比较复杂了,简单点来说,就是电视台出让一部分广告时间,片方去拉广告,拉多少都算是片方的。

一部剧2000万+的支出,哪怕是那些经济大省的电视台也不一定能吃得消,所以很少有电视台玩这么大。

当然,也有两地同时首播的,但这种情况不太多,非常考验片方的人脉和电视剧本身影响力。

最后曹轩出了个好主意,在每次拍摄前,弄个音响放《好日子》和《恭喜发财》,山洞的阴间气氛瞬间变得正能量了起来。

只有那种首轮收视不错的火剧,才能吸引其他电视台购买二、三轮播映权,而且越火价格越高,卖出去的也越多。

甚至可以说,《少年包青天》让诸多人印象深刻,类似的童年阴影绝对功不可没。

回报率肯定和投资企鹅没法比,但是关键企鹅那边短时间内见不到钱,还得往里边砸钱,而《少年包青天》则是实实在在的回血。

同时,《少年包青天》将近五倍的回报率,也让曹轩看到了影视行业的暴利。

他不求每部剧都能这么赚,翻个两三倍他就美滋滋,乃至只翻一倍,只要有得赚,也值得高兴。

要是偶尔能蹦出和以小博大的大爆款,翻个十几倍,更是睡觉都能笑醒。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