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活到七十岁,那叫“古来稀”。
只是不知道是谁家的浮浪少年,如此城中纵马,一旦被人告发了,说不得有吃板子的可能——巧了,按规矩,这事儿正归邺城县衙右曹掾的该管。
“道旁这位,却不是《小池》之陆先生?”
他此番要收徒弟,并不是要开馆,纯粹就为了挣些束脩,就算最终谈成了,性质也更接近是一桩买卖,因此上他倒也并不拿大,更别提摆什么师道尊严了,因此说话十分客气。
蔡确道:“不才家贫,授艺亦为谋生而已,陆生不必以我为师,我亦不以陆生为弟子,以后陆生便称呼我教头即可!不知陆生可有表字?”
不过昨天下午时候,贺蓝眼就已经把林英赔偿的那六百两银子送到了,陆老爹手里是肯定有这笔钱的。
蔡教头送到门口,目送众人走了之后才关门。
陆洵等人听到马蹄声,都是下意识地便往路边避让。
接下来,路宁要跟他一起回家,陆洵要把事先说好的一百两银子束脩,和属于路宁这位“闲客”的十两银子中介费都给了。
事实上,这个时空人们的寿命普遍不算长,陆洵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大耳帝说什么“人五十而不称夭”,搁在这个时空,完全就是一句实话。
蔡确蔡教头闻言缓缓颔首,想是接受了陆洵的说法。
而且跟他简单聊几句就发现,此人倒并不像是个全然的武夫,言谈举止,很是风雅谦和,并没有什么武夫的粗气。若非他常年习武,身上气质实在迥异常人,不了解的人说不定以为他是个读书修行的人。
除通城的南北东西大道之外,这年代即便是如邺城这般重镇大城,城里的道路也都宽度有限,一般建筑标准是能够容纳两辆马车并行,能容纳四车并行的,已经是比较宽阔的主干道了,在这样的道路上,若是有人纵马疾驰,可想而知,对普通路人而言还是有些威胁的。
却在这时,马蹄声愈急,忽而便有一拨马队,共四骑,拐过巷口,竟直直奔这边来了——陆洵等人老老实实避让道旁,抬头打量。
快马疾驰而来。
当下双方见礼罢,帅大叔蔡教头引了众人进去,目光下意识地就在陆洵脸上多停留了那么片刻,等到坐下之后,他见“中间人”路宁果然是把陆洵让到了客座首位,心里顿时就明白,要来学武的,便是此人了。
于是他轻抚颌下美髯,想了想,对路宁道:“既是如此,我已明白了。陆生名满邺城,得他以教之,我之幸事。”
就这么简单议定之后,陆洵等人便告辞离开。
他对陆洵应该是满意的,但聊了几句之后,却还是道:“近几日满城都在传颂陆生的《小池》,以陆生之才,便不修行,不拘出仕、投幕,皆是光明大道……”
陆洵愣了一下,才拱手回应,“正是在下。”
不管午饭。
陆洵当即道:“蔡师乃堂堂八十万禁军教头,教我几手强身健体之术,已是屈尊,该是我之幸事才对!”
说话间,那人竟是翻身下马,将缰绳随手甩给身后伴当,快步走来,竟是躬身行礼,“在下曹氏,曹铨,见过陆先生!”
陆洵又愣一下,心念电转之间,下意识地扭头往巷子口瞥了一眼。
果然,那个从自家的巷子口就一直跟着的人,正从那边看过来,碰到陆洵的目光,当即扭头,快步走开。
此刻心中恍然有所悟,陆洵忙笑着侧身避开,同时拱手还礼,“不敢当曹兄如此大礼,快快免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