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80章 新中国成立  亮剑之老子是孔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说起具体向鬼子的东部占领区进攻时的情形。

参会的将领们其实也颇有些感慨。

老王唏嘘道:“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关东军精锐一直在不断抽调,再加上咱们在华北地区多次引诱消灭的关东军,按理说,这伪满洲剩下的关东军精锐已经没有多少了。

再加上咱们借助西部根据地与鬼子对峙的两年多时间。

不断的从经济上削弱日军的实力。

这关东军的实力不说是十不存一,整体的战斗力也早就大幅度下滑了。

可即便如此,最后的战略反攻全面展开之后,这关东军小鬼子们依旧展现出了不弱的战力。

直到日军大本营都宣布无条件投降,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的鬼子基本上都已经缴械,这关东军的小鬼子竟然还敢负隅顽抗!

这些家伙也彻底打红了眼,有不少小鬼子甚至根本不愿意相信总部下达的投降电报。

甚至还有集体自杀的呢!”

李云龙道:“这关东军是在伪满洲猖狂惯了,还以为天老大,他们老二。

不投降,咱们就杀他个血流成河,杀到他们投降为止,要不是这些狗娘养的投降的够快,指不定就没机会了,为啥?还没有来得及投降,说不定就被咱们砍完了!”

另外,伪满洲地区的战略反攻展开之后还有不少插曲。

比如围绕着蒙东防线,当初有35路军一手打造的时候,明面上是为了抵挡关东军和驻蒙军突袭,麻痹日军的判断。

而实际上是为了掩护北向挺进计划。

等到战略反攻阶段开启之后倒还起了格外作用——拦住了企图北上瓜分点胜利果实的蒋军。

校长也是无可奈何,谁都清楚最先打败关东军,接收伪满洲的,注定了会占据更多的主动权。

却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苏方也在不久之后直接撕毁了苏日中立条约。

这眼瞅着美方几乎已经攻进小日子本土,鞭长莫及的苏方可不想坐视利益损失,就想着在伪满洲地区捞点好处。

结果嘛——

在八路军于西部根据地展开的声势浩大的一场阅兵仪式,各式亮相的先进火炮,装备,乃至战机阅兵结束之后。

中苏双方便顺利的达成合作,由苏方派出了一些小股突击部队,协助八路军展开攻势。

回头嘛当然得馈赠一些礼物给朋友,就把从小鬼子那里缴获的一些几乎快要淘汰的装备,或者是民用,军用的物资送一些给苏方好了。

毕竟苏方也是饱受战争的摧残,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嘛,这些物资肯定用得上。

如果还有需要的话,双方可以合作,你拿钱来买,拿物资来换嘛!

另外听说你们苏方缺少劳动力,这被俘虏的小鬼子还有不少,你们要是愿意出价的话,让你们拉过去作为劳动力也不是不可以。

八路军山东军区。

在许司令员的英明指挥,以及八路军各大根据地,各路部队的鼎力支持下,八路军的海军部队建设已经是有模有样。

仅仅是孔捷的特别实验区生产线出产的作战潜艇就已经超过百艘。

伪满洲地区的钢铁洪流席卷的同时。

海军将士们自然也不会闲着,伴随着胶东地区前出机场出发的各式战机增援,向小日子本土展开反攻。

鬼子的本土第一总军和第二总军,这些远不如抗战初期时日军的甲种师团乃至关东军强悍的二流部队,苦苦在本土的边防线上挣扎。

结局是没有太多悬念的……

正如不久之后这军火商老约翰找到孔捷,和孔捷谈生意,说起小日子方面的生意,约翰表示中国饱受战争的摧残,眼下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物资和技术投入。

而这些物资和技术,小日子方面可以提供不少,只要八路军出得起价格,借助如今顺利打通的便利运输线,完全可以合作共赢。

作为战胜国的一方,中国军人在这场正义的反侵略作战之中,表现出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如今抗战胜利。

胜利者也得到了胜利者本该有的尊严和回报。

……

光阴继续飞速流逝。

一晃到新中国成立。

原本伪满洲地区的军事防区也正式建立。

总部在考虑到这关东防区将领人选的时候,孔捷,李云龙,丁伟这些曾在北向挺进作战之中表现出彩,并对于关东地区尤为了解的将领率先成了考虑人选。

尤其是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听说孔捷几人在关东地区倒腾了不少军工厂,在军工产业的发展上干得相当不错,原本的奉天兵工厂也再次运转起来,为中华大地贡献新鲜血液。

考虑到这些,孔捷等将领自然是不好抽开身的。

于是孔捷,李云龙,丁伟包括赵刚,李文杰等老搭档们便按照指挥部的指示留在了东北。

肩负边防重任。

同时着力于部队的强军建设,以及军工业的发展。

听说部队驻扎在东北防区之后,后来还是孔捷提议,又在边防地区构建了一个品字形的防御阵型,当初的老晋西北铁三角再次搭起班子。

以保祖国北方稳固。

孔捷更是把自己的家都给搬了过来,老婆沈梦月带着儿子孔新国,以及后面又给他添的女儿,算是正式在东北扎根落户。

李云龙也巴巴的跟过来,带着自己的老婆秀芹和两个儿子,还和孔捷当起了邻居。

“打仗的时候咱是老战友。”

“如今和平了咱们做老邻居。”

“老孔,咱们这辈子怕是都离不开了!”

“呸,老李,这话你还是说给你老婆听吧!”孔捷笑着回怼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