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有些类似隶书,有“蚕头燕尾”、“一波三磔”的特点。
以一字,汇聚世间文字用笔之绝妙。
而最后一境,便是“韵胜”。观字如观人,到了这种境界,书写之字便如同书写自己的人生一般,人,是什么样,字中其韵,便是什么样。我们在看字,实际上却是在观人。观书写之人内心,与他一同体悟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着他的字一点点打磨成现在这般境地。
“捺,如风清细柳,其态飘逸而婀娜多姿!”
因为手腕力度的天然弱势,女子写字时,笔锋更加柔和,观之赏心悦目。
可这会被看的也有些尴尬,小时候家里杀猪,他反正是半点没觉得脏,只是觉得特别有意思。可现在想想……好想是有那么一丢丢的过分。
第三境,为“形美”。字写到这种境界,追求的便是笔力与美感。就如同一个人,体态俊朗、丰神如玉,让人一看便心生好感。可有的人却是身材五短、容貌猥琐,同样是人,可观之却是不喜。我对书法不敢言精,自问也就到了这种地步而已。
“猪身上装尿的地方。”
“挑,如银针飞空,其势凌厉而破空有声!”
“竖,如仙鹤独立,其韵优雅而卓立不群。”
“撇,如宝剑辟邪,其锋毕露而所向披靡!”
李臻解释完,孙静禅的脸上已经全是嫌弃到不行的表情:
红缨赶紧把笔递了过去。
这个字点为侧、横为勒、直笔为努、钩为趯(ti)、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zhe)。
“横,如疏影横斜,其状劲逸而丰神绰约。”
吹干了墨迹,递还给了孙静禅。
可这话却让孙静禅有些纳闷,反问道:
“钩,如新月悬天,其意潇洒而不可捉摸!”
“所谓的书法,其实也是有四种境界。第一境,便是“理通”,如何握笔,笔法是怎样,如何书写。就如同孩童牙牙学语,能说,能写,便是入门了。
目光落到李臻的嘴唇上,孙静禅和红缨脸上的表情如出一辙。
而这时,见李臻没问题了,该轮到孙静禅开口了:
吹那玩意当气球最好玩了……
“折,如老竹劲节,其骨瘦硬而断金切玉!”
而是展露出来一个人对书写之字的掌控程度。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用笔之妙,永字为尊。
“如此腌臜之处,道长竟然……竟然……”
乃书圣王羲之所创之法。
而第二境,则是“力遒”,说白了,就是知道怎么写字了之后,会用劲了。“丶”笔圆润,“丿、”有锋。一个字,什么结构、怎样以力御笔,才是学问。“理通”与“力遒”的区别便在此。一个是能写,一个是会写。
“也就是说,就跟吹猪尿脬(多音字,suipao)一样,一个劲往里吹气,吹着吹着,尿脬就炸了……是这意思么?“
只不过,比起李臻的沉默,她则喃喃自语:
可又与隶书那延续秦汉之字的遗意,随体诘屈不同。显得更加的潇洒。
看了几眼后,又遮住了“丶”,露出了下方的“一”、“丿”,然后再次遮住,又开始看右边。
“怎么吹?”
就见李臻在这个“永”字的下面,同样书写了一个差不多大小的“永”字。
便明白了孙静禅的意思。
而孙静禅把这个字写出来,潜台词便是让自己点评一番。
听到这话,孙静禅拿起了桌子一边的笔,在纸笺上写下了一个字,把纸笺推到了李臻面前:
“请道长一观。”
李臻接过来瞧了瞧,发现是一个“永”字。
观一字,而知其心胸。虽是旁观,可亦感同身受。这便是我认为的书法四境。”
说着,他看向皱眉无言的孙静禅,温声说道:
“静禅先生之字,是极好的,比我强上太多。只是……我观先生其字,所入眼处却是一片空白。先生的人生,要么是境界太高,我看不到。要么……或许便是一无所有,到现在连自己要什么都还懵懂不自知吧?”
轰隆隆!
一道惊雷,自无名处而发。
劈向了孙静禅的心。
十更奉上,求首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