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0353【观政一】
成都,内城。
转运司衙门,已经成了朱铭的“大将军府”衙门。
朱铭看着查抄物资清单,随口问道:“先生为何不愿主政成都?”
高景山说:“不宜抛头露面,还是留在将军身边做幕僚好。”
朱铭笑道:“剑门关里,恁多士卒随你投降,消息早就传出去了。”
高景山说:“传出去是一回事,坐实了又是另一回事。”
宋代有诛九族的大罪,但在优待士大夫的前提下,还没有哪个进士官被诛九族。
而且,高氏属于山东大族。高景山即便真的从贼,他弟弟高景云也能继续做官,只不过肯定受到牵连遭贬谪。
这些都不算什么,主要是老家那边,可能收税时就不客气了。
比如昭觉寺,广场周边的店铺,都给和尚们留下。这里是四川最大的娱乐和商业场所,勾栏瓦舍无数,各类店铺众多,其元宵灯会堪比东京。
张根知道流民从哪儿来的,京西南路那些昏庸之官,竟然放了好几拨流民过来从贼。
至此,在整个川峡四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已拿下,只剩半个夔州路还在朝廷手中。
说到观政,时间且退回朱铭离开兴元府时。
张锦屏说道:“有了打谷机,妇人收稻也不算太吃力。”
这种脚踩式打谷机,流行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多在南方丘陵山区使用,后来渐渐被烧油的机器取代。
一人即可轻松操作,另一人负责割稻,非常适合小家庭生产。
“伪宋黎州厢军指挥俞典,率众恭迎邓将军!”
没有之一。
卫泾(朱熹好友)则说,福建地狭而人多,农家子选择当和尚的人数,是选择耕田的一半。这跟汪应辰(南宋吏部尚书)的记述差不多,百姓家里若生三子,或一人为僧,或两人为僧。
“随你吧,”朱铭翻看查抄物资,嘀咕道,“庙观真是富有啊,连道士也这么富。”
这些士子,有的是太学劝退生,有两个桂州士子,剩下的全是金州本地人。
魏良臣说:“不知道。我既盼着朝廷平定巴蜀,又盼着先生席卷天下。前者忠于君,后者仁于民,这忠仁二字原为一体,如今却必须做出选择。”
夔州军吓得弃守达州,一路退到开州。
船只先在大明乡停靠,沈有容代替朱国祥进行接待,全部在客栈暂时过夜歇息。
李宝就地募兵南下,攻取乐温(长寿东北)、涪陵。
四川有大量铁矿,金州的枪炮工匠,正在火速调来各处矿山,作为技术骨干打造火枪和火炮。
只有夔州路那边,高歌猛进的夔州官兵,竟然提前从巴州撤回。北边死守达州峡门口,西边死守恭州(重庆),一时之间李宝居然打不下来。
众人见面就拜,在兴元府观政三月,已然做出自己的选择。
邓春还未抵达城外,郁郁不得志的俞典,就伙同谯欢等胥吏,捆了州县官员举义归顺。
此外,就是打造铠甲,以制作链甲为主,主要用来防弓弩和标枪。
整个宋代,僧道占人口比重最高的就是福建。
隆冬时节,驻扎在成都的义军,兵分几路攻取地盘。
汉骑一千人,蛮骑一千五百人。
于是在南宋的福建,出现一种奇葩现象:寺庙盘剥百姓,官府盘剥寺庙!
南宋末年朝廷收税,竟把寺院收到纷纷倒闭,把和尚收得各种逃亡。
此时正在收割稻谷,那遍地金黄的稻田,带来让人愉悦的丰收之感。可惜没看到多少男人,入眼全是妇女在下田劳作。
东南其实也挺顺的,可惜入夏之后又遭洪水。
张根脱鞋下田查看,仔细研究好一阵,点头说道:“此物方便,可节省壮劳力。”
两个人抬着,就能上山下谷。
邓春问道:“黎州蛮夷可有生事?”
邓春笑着下马搀扶:“俞指挥莫要见外,都是自己人。”
常捷军留守成都,邓春卸任都指挥使,带着杂牌骑兵去攻打黎州。
张根和妻子黄氏,还有五十多个士子,坐船前往汉中。
特别是邛州和雅州,皆为互市买马之地。邛州还有铁矿和铸钱场,雅州的茶叶最受少数民族欢迎。其余诸如眉州、陵井监(仁寿),都属于产盐区。
和尚们经营商业赚钱,朱铭派来税吏收税,可谓各取所需。
梓州铜山县,更是专门派驻一支部队,那里是四川少有的产铜区(明代采尽)。
究其原因,无非围湖造田过度,相应水利设施还未调整。
不要觉得寺庙啥都不干,他们也要从事工农商业的,并且形成独特的寺院经济。
基本没打什么大仗,川南地区传檄而定,无非派小股部队去接收城池。
“唉!”
张锦屏低头说:“父亲,母亲,外子已做出那般事女儿也只能嫁鸡随鸡,只是害苦了张氏一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