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22章 工程开始,淹水了,刘海中求上门  四合院里的火车司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960年的七月底,京城注意到街上突然出现了大量解放牌军用卡车。

这些车辆车牌以“亥“字开头,满载着建筑废料在道路上疾驰,扬起了漫天尘土。

“窝艹,这车牌是哪里的,我怎么没听说过?”几个小年轻蹲在地上共享香烟。

一个小年轻接过来,深深吸了两口,很懂行的说道:“军车,听说过吗?”

“军车也没这种牌照吧?”另一个小年轻疑惑。

那个被质疑的小年轻有些蔑视:“这是铁道兵的专用卡车牌照。”

此时,京城苹果园工地,李爱国跟铁道兵第十二师三团张铁岭团长蹲在地上,一边看着解放卡车转运渣土,一边闲扯。

“爱国啊,你是火车司机,不懂卡车的事儿。”张铁岭团长站起身朝着一个铁道兵喊了一声,又撅屁股顿回来,笑着说道:“咱们部队的车牌是有讲究的,除了军威使用【甲】字牌照外,其他军种和军区都采用了【天干地支】中的字。”

李爱国明白过来了:“海军用了【未】、空军用了【午】,你们铁道兵用的是【亥】字。我以前在富洲工作过,李云龙用过的是【酉】。”

张铁岭也听说过李爱国跟李云龙的关系不错,态度更亲热了几分:“这种安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密,通过打乱各军种和军区的车牌顺序,避免外界轻易识别出部队的调动规律,从而更好地隐蔽和部署部队行动。”

现在的李云龙正在阿三那边大杀特杀,国内的名气是蹭蹭蹭的往上涨,惹得张铁岭这些没办法上战场的同志特别羡慕。

这时候,京城工程局的一个技术员跑过来汇报情况。

“报告副总指挥,苹果园这边的挖掘工作,预计有十天时间就能结束。”

“一定要保质保量,保证安全,不能以速度换时间。”李爱国站起身在进度表上签上名字。

此时镜头上拉,现在的苹果园就是一座庞大的工地。

远处一台盾构机在地下轰隆隆作响,一辆辆挂着“亥”字车牌的军车将从地方挖掘出的渣土运往附近公园堆放。

数千身穿工装头戴安全的建筑工人忙碌着,他们是各地支援的工人。

外围,一队队铁道兵队伍负责警戒,时不时还能看到灰色中山装的身影。

工地实行三班倒制度,一天二十四小时灯火通明。

想想几天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任谁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这事儿还得从前几天说起。

玉泉路的典礼结束后,代号为“07”的京城地铁一期工程在苹果园正式开始挖掘。

李爱国作为副总指挥跟刘国璋还有工程建设小组的同志全都搬到了这边办公。

由于这次的设计图纸是咱们自己搞的,并且还是用计算机核对了数据,工程自打施工开始后一切顺利。

李爱国这才有时间在这边跟张铁岭唠嗑。

正悠闲着,施工组的张工急匆匆的走了过来。

“副总指挥同志,三号点出事了,地下水漫上来了?!”

此话一出,现场的气氛骤然紧张。

一个工程师问:“老张,你没有使用井点降水法,然后铺设防水卷材吗?”

在决定使用深埋后,工程局和铁道技术研究所就根据京城的地质情况,提前准备了应对策略。

“用了,但是没用啊,那地下水实在是太猛了。”张工晃了晃腿,黏湿的裤腿足以显示水量。

“走,召集技术员,咱们去现场看看。”

李爱国身为副总指挥,主要负责解决工程难题,现在来活儿,自然当仁不让。

此时由于地下水漫上来了,工程已经停工,盾构机正在缓缓往后面撤,以免发生意外。

李爱国让盾构机小组趁这个机会加班加点搞保养,然后带上矿灯,深一脚浅一脚的来到了漫水点。

矿灯刺破昏暗中翻涌的水雾,李爱国的胶靴踩进积水里,冰凉的地下水瞬间漫过脚踝。

张工举着图纸的手微微发颤:“李副总指挥,您看这渗水量,每小时至少上涨五公分,井点降水设备刚抽干,转眼又灌满了。”

“把地质勘探报告拿来。”李爱国的声音陡然拔高。

负责地质勘探的勘探队负责人将报告递过来。

“这里是富水层,地质勘探有点问题。”

李爱国并没有责备勘探队的意思,毕竟地下的东西谁能看得清楚呢。

勘探队负责人带着几个队员对点位重新进行了勘探,证实了李爱国的说法:“李副总指挥,这片区域的含水量远超过我们的计算,井点降水法估计是不能奏效了。”

现场那些技术员、工程师们的脸色瞬间黯淡下来。

这还只是第一段,就遇到了拦路虎,如何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

此时外面传来一阵琐碎的声音,总指挥刘国璋和几个领导得知消息后赶了过来。

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负责协调工作的***举了举手说道:“老刘,不就是一点水吗,多搞几台抽水机抽干了,就算是有点残留渗透,也不影响我们施工。”

李爱国打断他:“我们确实可以施工,也可以顺利通过验收。将来渗水点还会继续渗漏,一旦地铁工程完工,很容易发生水漫金山的事情,到时候损失的不但是物资,还可能会危害到乘客的安全。”

**脸色一凛,顿时说不出话来了。

“先停工!通知指挥部召开会议!”刘国璋撂下了一句话:“我们搞出来的工程,要对国家,对人民负责,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刘国璋这之所以会起高调,就是为了表明五人小组的态度。

果然,那几个领导闻言,神情也都凝重了起来。

二十分钟后,地铁指挥部第一次紧急会议召开。

刘国璋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情况,看了看那些技术员和工程师们。

“现在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上级领导,全国人民都在盯着咱们,大家伙议一议吧。”

话音落了,现场一片寂静。

倒不是这些技术员没办法。

而是地下隧道地质环境复杂,不便于施工,常规的防水方法压根没用。

“要不,咱们搞人海战术。”铁道兵的张铁岭团长举了举手:“用我们挖掘隧道常用的办法,先把水排干,然后全部清理一遍,做五层防水基层,可以保证几百年不出问题。”

“需要多少人?多长时间?”

“大概三千人左右,时间嘛”张铁岭沉默片刻,吐出一个数字:“至少两个月。”

“太久了”立刻有领导反对。

“渗水点不可能只有这么一个,都有这种办法的话,咱们的地铁工程算是彻底耽误了。”

“是啊.”

老办法太耽误时间,又没有别的解决方案,一时间会场内乱成一片。

李爱国一直静静的听着,坐在椅子上回想起前世乘坐过的地铁。

突然,他想到有地铁项目跟这个极为相似。

那地方位于海边,地下渗水特别严重,压根不具备挖掘地铁隧道的条件。

当时项目防水施工方案设计的极为精妙,完美的解决了问题。

这个方案用到的办法,完全可以拿过来用嘛。

这次的地铁防水方案,使用的是后世常用的井点降水系统。

就是通过设置降水井、减压井降低地下水位,并配合回灌井实现水量平衡。

属于防水中的“疏通”,从思路上讲并没有问题。

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如果地下水流量过大,将会造成没有地方可以用来疏通。

那方案也面临类似的困局,工程师们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了“堵”的办法。

具体来说,就是使用注浆封闭与屏障技术,在隧道内人工制造出防水屏障,通过回填注浆封闭初期支护后的渗漏点。

同时,设置压力平衡管道或回灌系统,平衡隧道内外水压差,避免地下水涌入。

这样就从根源上解决了地下水的问题。

只不过堵的难度要远超过疏,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和工程质量的要求很高。

李爱国看了一眼自己目前还有1600积分,举起了手,把这个想法讲了出来。

“堵?”几个领导都皱起眉头。

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就广为流传了,就算是三岁小孩子都知道“堵”不如“疏”。

只是碍于李爱国是副总指挥,几人材没提出反对意见。

刘国璋点头:“爱国,你继续讲。”

李爱国把思路讲了一遍,强调道:“堵不如疏,是建立在堵不住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堵的住呢?!”

这话引来一众技术员侧目。

“副总指挥的办法从原理上看没有问题。”

“是啊,咱们要因地制宜,不能死读书。”

刘国璋顿时愁容散去,拍了拍李爱国的肩膀:“爱国,这事儿就交给你了,尽快把施工方案搞出来。”

“是!”李爱国重重点头。

下了班,李爱国本来打算回到办公室里,加班加点把从系统中搞出来的技术,化为可执行施工方案。

却被刘国璋给赶了出去。

“爱国,咱们地铁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想更好的工作,就得爱惜自己的身体。”

得,顶头上司是自己的老师,这待遇就是不一样。

李爱国自打庆典开始后,也有好几天没回去了,明天是周末,正好在家里把方案搞出来。

下了班,周克正带着几个铁道上的公安在工地巡逻,看到他过来,笑着打招呼:“爱国,要不要我开车把你送回去?”

“不用了,骑自行车锻炼身体。”

李爱国回了一句,骑上自行车奔驰而去。

骑自行车在后世可是一项高端运动,那些自行车动辄几千万,十万块的也不在少数。

还衍生出了自行车媛之类的辅助娱乐项目。

啥?那是打擦边球的?

我劝你少管闲事。

进入八月份,天气已经很热了,李爱国背着铲子拐到机务段整备车间,弄了两台台扇这才回到四合院内。

此时四合院的住户们正在大院门前咬着蒲扇纳凉。

见到李爱国回来,纷纷跟他打招呼。

“爱国,你背了个啥玩意?”阎解成从椅子上蹿起来,伸手就要去抓那把铲子。

“啪!”

手被拍掉了。

李爱国摆摆手:“别碰坏了,这玩意是文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