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信启上前拿起一小块水泥河沙混合制成的砂浆块,用手使劲搓了搓,上面掉下来一些粉末。
接着刘信启对其又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不是,这是族长说的‘玻璃’,昨晚刚做出来的,这是沙子煅烧而成的。”刘信石说道,语气中透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
“不过这水泥制作太麻烦了,光是前期将原材料磨粉就耗费了窑厂超过一半的人力。”负责研制水泥的学生说道。
普通沙子中含有一些杂质,主要是铁,因此刘信石烧制的玻璃会带有青绿色。
“产量怎么样?可以做出想要的形状吗?”刘信启问道
“产量很低,要达到融化沙子的温度,需要长久的加热窑炉,而且很耗费石炭。”刘信石说道:“还没有尝试过将它定型,不过我看他融化后像水一样,应该可以定型。”
转完建筑工地,两人再次来到窑厂。
了解到目前的研发进度后,刘信启在白石弯又呆了十天,期间一方面更深入的了解了刘家堡目前的窑炉“科技”情况,另一方面为这里的“科研”人员解决了一些疑难杂症问题。
“目前窑厂已经可以正常供应建筑工地的土砖、火烧砖和瓦片了。目前限制窑厂和建筑工地的最大制约是人口。窑厂这边占用二百人,剩余都安置在工地,这样窑厂的产量刚好满足工地的需求。”刘信石介绍道。
比如用很长的铁管插入玻璃溶液中,往里面吹气,可以制作中空的玻璃容器;用铁棒碾压可以制作玻璃板;烧制玻璃时,加入石灰或者其他材料,试制无色、红色、蓝色等彩色玻璃。
刘信启在其头上轻拍了一下,说道。
成为战士后,两人的学习和研发进度大大的提速,其中刘信石的表现最为突出,被刘礼升提拔为窑厂的总负责人。
其实以目前的窑炉温度已经可以勉强炼铁了,不过只能算是“土高炉”,能炼制生铁,但是生铁不能铸造,还需要继续炼制。
刘信启自己也不会制作玻璃,只知道制作玻璃的原材料是沙子,给刘信石说了下,没想到他这么快就制作出来了。
这里已经建立了大大小小五十多个窑炉。
“后面我会给工地再送来一百匹马,你们两个研究一下怎么将这些畜力利用起来,用作原材料磨粉。”
“非常好!”
刘信启很激动,就算目前粗制的、青绿色、透光性差的原始玻璃,也已经可以作为商品了,而且肯定能收回成本。
也有一些疑难杂症问题,刘信启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只能以后世人的见识和思维,提供了一些解决思路,让他们自己琢磨。
刘信启打算等窑炉技术再升级,直接研发小高炉,炼制含碳量小于2%的钢,到时候刘家堡的武器装备就可以急速的提升了,堪用的火枪也将触手可及。
初步在这些人的思维中建立了“科学”概念。
科学是正确反映世界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是客观本质与客观规律。虽然刘信启的系统很唯心、很不科学。但是刘信启前世今生也只见过自己这一个特例,所以他还是相信科学的。
刘信启臆想:“可能自己的“系统”,在遥远的未来,也可以用科学解释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