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肃杀的军营,步入襄阳城内。三人仿佛骤然从铁与血的世界,坠入了一片喧嚣而充满生机的烟火人间。阳光洒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暖意融融,与军营中那种冷硬的秩序感截然不同。
首先感受到的便是那摩肩接踵的人流。街道宽阔,足以容纳数辆马车并行,但此刻却显得有些拥挤。挑着担子的货郎、推着独轮车的农夫、提着菜篮的妇人、牵着孩童的老人、还有南腔北调的行商旅客……人流如织,熙熙攘攘。
然而,这种拥挤却并非混乱。车马与人流大致分道,虽有嘈杂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孩童的嬉闹声,却少见争吵与阻塞。不时有穿着皂衣、臂缠红袖的“市令卒”穿梭其间,维持秩序,处理小纠纷,效率颇高。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幌子招展,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见污水横流、垃圾堆积的景象。
“他娘的,这襄阳城…咋跟俺老程想的有点不一样?”
程咬金挠着大头,铜铃般的眼睛好奇地四处张望:“这人也太多了,而且看着…气色都不错?”
过往的行人大多面色红润,衣衫虽未必华美,但多数整洁,少有补丁,眼神中是一种忙于生计的专注,而非乱世中常见的惶惑与麻木。
徐世勣缓缓扫视着街道两旁林立的店铺,微微颔首:“确实…百业兴旺,民生安定。看来董景珍太守,确如盟主所言,治政有方。”
王伯当则更留意那些百姓的神情,低声道:“你们看,他们似乎…并不十分惧怕兵卒。”
即便有巡逻的盟军士兵小队走过,百姓们也只是自然地让开道路,并无惊慌躲避之态,甚至有些小贩还会笑着与相熟的兵卒打招呼。这与他们以往所见“兵过如篦”的景象大相径庭。
三人在人流中信步而行,感受着这座重焕生机的古城。走了约莫一刻钟,程咬金忽然抽了抽鼻子,嚷道:“咦?好香的味道!像是…油墨和纸张?”
众人循着味道望去,只见前方街角一处颇为宽敞的门面,门庭若市,进出者多是身着长衫的读书人,也有不少穿着短打的工匠学徒模样的人,甚至还有一些衣着俭朴、面露期盼之色的妇人。门店上方悬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襄阳官书坊”。
“官营的书店?”
徐世勣微微一怔:“竟有如此多人?”
执事笑道:“三位将军,此乃盟内新政之一,不妨入内一观。”
走进书坊,首先感受到的便是那股更加浓郁的墨香和纸香。店内极其宽敞明亮,数十排高大的书架整齐排列,上面分门别类插满了书籍。经史子集、农桑工技、医药算数…种类之繁多,令人咋舌。更令人吃惊的是,店内虽人多,却异常安静,只有沙沙的翻书声和低语声。
许多寒门学子模样的年轻人,如饥似渴地站在书架前翻阅,脸上洋溢着激动与欣喜。更有甚者,直接席地而坐,埋头抄录。
王伯当走到一处柜台前,只见上面明码标价:《千字文》三十文,《论语》一百二十文,《农书》一百二十文……他粗略一算,顿时倒吸一口凉气:“这…这价钱,怕是只有洛阳、长安同等书籍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
徐世勣也拿起一册书,手指捻过纸页,更是惊讶:“这纸张…质地坚韧,光洁细腻,绝非劣品!如此好纸,价格竟也如此低廉?”
执事开口道:“此乃盟主之令。言‘知识不当为豪族垄断,启民智乃兴邦之本’。盟内设‘匠作监’,改良了造纸与印刷之术,成本大降,故能低价售于民众。笔墨纸张亦如此。”
这时,他们看到一位老儒生正拿着一迭厚厚的毛边纸结账,掌柜却笑着摇头,指指旁边墙上贴的告示。老儒生连忙从怀中掏出一份牒文。掌柜验看后,才将纸张卖与他,但数量似乎有限制。
看着三人投来的询问目光,执事解释道:“为防大族囤积居奇,转卖牟利,盟内规定,所有廉价书籍、笔墨纸张,需凭本城户籍证购买,每人每月限购亦有定数。如这毛边纸,一人一月最多可购六十张,足以抄录数卷书了。若是读书人需更多,可向学堂申请。”
徐世勣闻言,长叹一声,眼中闪过复杂的光芒:“限制购买…虽似不便,却是真正惠及寒庶、遏制豪强的良法!盟主…思虑之深,用心之良苦,世勣…佩服!”
他完全可以想象,此举将对天下读书人产生何等巨大的吸引力,又将如何动摇世家大族对知识的垄断根基。
阳光透过书坊高大的窗棂,在弥漫着墨香与纸香的空气里投下道道光柱,细小的尘埃在光中飞舞。徐世勣伫立在一排标注着“兵策谋略”的书架前,仿佛忘却了时间。手指缓缓拂过一本本或新或旧的书脊,《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这些他耳熟能详甚至能背诵部分的典籍,此刻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如此精良的纸张和印刷质量呈现在眼前,仍让他感到一种不真实的震撼。
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本《李卫公问对》,翻开。纸张坚韧平滑,墨色均匀清晰,字迹工整无比,绝非寻常手抄本可比。更令他心惊的是,书册的版权页上,清晰地印着“天道盟匠作监督造”、“襄阳官书坊印制”等字样,甚至还标有定价,价格低得令人发指。
“这…”
徐世勣虽然出身富裕家庭,后来投身瓦岗,身居高位,搜集这些兵书战策也费了不少心力财力。何曾想过,有朝一日,这等珍籍竟能像寻常货物一样摆满书架,任人取阅购买?
他沉浸其中,翻阅良久,又发现了不少以往难以见到的孤本、残篇,甚至还有一些署名“天道盟参谋司编撰”的册子,内容涉及舆图测绘、军械原理、后勤统筹等新颖领域,虽只是概论,却思路奇绝,令他大开眼界,心跳都不由加速。
最终,他选定了三本书:那本《李卫公问对》、一本《六韬》的精校注释版,以及一本薄薄的、名为《基础算学与军资核算》的天道盟编撰小册子。
徐世勣拿着书,走到柜台前。
柜台后的老掌柜笑容和蔼,接过书,熟练地拨弄算盘:“承惠,《李卫公》九十文,《六韬注》一百二十文,《算学》三十文,共计二百四十文。”
价格果然低廉得不可思议。徐世勣正要掏钱,却忽然想起一事,略显尴尬道:“掌柜,在下…尚未办理襄阳户籍,不知…”
老掌柜闻言,脸上露出理解的笑容,手上动作却停了下来:“哦,若是无籍,按盟内规定,这官价书籍…确是恕难售卖。主要是防着外地的书商巨贾前来大量套购,转卖牟利,坏了盟主惠泽寒士的初衷。”
说着,他指了指旁边墙上贴着的详细规章。
徐世勣心中一阵惋惜,却也能理解这政策的深意。正欲作罢,一旁陪同的年轻执事上前一步,从怀中取出一面小小的黑色令牌,令牌上刻着一个复杂的“道”字图案和“军”字小篆。
“掌柜的,这位是刚投效盟内的徐世勣将军,暂领军职。这是他的军籍令牌。按律,军籍人员购书,可享八折优惠,亦可不用户籍证,仅凭军牌购买,但数量亦有限制,每月不得超过十册。烦请查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