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纸上谈兵
“老先生不要过于悲观,本宫以为很快就能见到。不光可以见到,还要做为参与者或者亲手建立者。您以为本宫若是很快临朝,最先需要处理的要务有几条?”
在和李贽闲聊时洪涛可以部分撕去伪装,多透露出来一些本来面目。倒不是说找到了知音,而是这个老头基本威胁不到自己,即便他去和皇帝当面告状,没有人证物证也是枉然,多半还会被送进诏狱。
“当今圣上正值壮年,太子所言过于虚幻,言之无物不说也罢。”李贽略微皱了皱眉,觉得这个话题很没意思。前提都不成立,分析半天有个毛用,不如继续说说印刷机和报纸的事情。
前些天太子无意中提起一种印刷机,可以快速排版再快速印刷。用这种机器印刷书籍每日可出几百几千册,除了纸张人工之外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质量能比拟司礼监经厂的铜活字。
有了便宜的印刷机,再配上南来北往的驿道,太子设想了一种能在几天时间内流传到大部分州府的报纸。这种报纸有点类似通政司和六科廊下发的朝报和邸报,却不由朝廷任何一个部门刊印,而是让民间自行发表。
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朝廷政策和人事变动,还有对政策的讨论评价,以及一些思想学术的传播交流。做为一名民间学派的倡导者,李贽真无法忽视传播和交流的诱惑。
假如早有这种报纸他也就不用跋山涉水四处讲学了,坐在家里写写字,把脑子里所想都刊印出来省老事儿了,也就有更多时间用于思考。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吃五谷杂粮的生老病死是规律,皇帝也不能免俗。”
“……殿下,慎言!”可是太子的回答听上去就带着一股子阴森森的冷风,再抬头看看,差点把手里的棋子吓掉。对面那张平日里看着和蔼宽厚的年轻脸庞,为何突然充满了诡异的笑容?
“我只想请老先生指点目前朝中之人谁可用、谁不可缺、谁不可留、谁可有可无,有备无患耳。此间只有你我二人,说说也无妨。”洪涛扔掉手里的棋子中盘认输,同时收敛了笑容。
在如何改变明朝走向的问题上洪涛琢磨了二十年,经过无数次计算衡量和推演,先后推翻了从官制、兵权、土地、税收等方面下手的计划,最终只剩下削藩算是勉强可行。
“沈肩吾有才有威,党羽众多,私心太重,在内阁弊大于利,不可留;沈仲化有才,直率为公,不热衷党争,但与东林书院联系紧密,可留可不留;朱少钦无才,稳重谨慎,可留。”
首先,如何处置宗室算皇帝的家事,又不太关系到国本,朝臣的反对声音肯定有却不会太激烈,只要处理得当还是有机会达成共识的。
“……朝中党派林立,谁入阁也是枉然。”别看李贽评价别人挺痛快,拿起嘴就喷,可让他选几个有资格入阁的官员却犯了难。想来想去还是摇头,认为就算把现在的内阁大学士全换了也改变不了什么。
在反对矿税的问题上,穷苦人出身的田义甚至比某些朝臣还积极,曾当面埋怨内阁首辅沈一贯为什么不坚持把圣旨发下去,直接断了皇帝收回成命的念想。
在国本之争的问题上,他们两位虽然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却没一味的给皇帝和郑贵妃当狗,不光没加害王恭妃和皇长子朱常洛,从某种意义上应该算是间接保护了。换成别人坐在他们的位置上,洪涛很怀疑自己能不能活过三岁。
其次,宗族所占据的利益实在太多了,不光有每年固定的俸禄还有田亩和房产,甚至王府里配备的官员也是朝廷开工资。
能部分跳出当代的习惯,用另一种评判标准去衡量人就是这个老头的可取之处,也造成了他被很多朝臣和大儒所不容。
用后世的话讲就是太不合群了,当大家全都在装傻充楞时你非要当清醒者,还四处宣讲,玩命衬托别人的丑恶,能活到现在已经很不易了。
“若是朝廷削藩,老先生觉得该从何处下手?”为什么如此悲观,洪涛心里明白,也部分认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