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2章 鞭长莫及3
大臣们虽然嘴上没说,心里肯定认为这是皇帝狂妄自大瞎折腾。先不说欧洲人肯不肯低头服软,光看看印度洋再往西有啥就知道值不值了。
从印度半岛开始一直到奥斯曼,除了穷之外好像没啥能拿出手的特产。为了这些不毛之地耗费大量财富去和欧洲人大打出手,与皇帝之前所主张的体恤百姓观点严重背离,倒是有点穷兵黩武追求千古一帝的味道了。
“你是军事主官,该把精力多多放在军事问题上,其它的事情可以想也必须想,但不要受其影响。
朕登基以来历经战事无数,每战必有用意,从未做过无用之功。此战的意义非同小可,成败关系到帝国今后百年兴衰,有人看不懂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
朝中有什么动静洪涛了解的要比任何人都清楚,对于谭不明的担忧并不放在心上。不是轻敌,而是真没有人配得上敌人的称号了。
随着一批批海户司、新学和皇家学院毕业生进入仕途,逐渐挤压了科举一途的名额,大明的政治版图已经脱离了士人和官僚阶级掌控,向着皇权只手遮天的一言堂大步前进。
对外屡屡开疆拓土、对内经济突飞猛进,百姓们不敢说全都脱离了苦难,却也大部分能混个衣食温饱,即便赶上灾年也不至于家破人亡。
除此之外百姓们还看到了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和传统的科举相比,现在能完成阶级跳跃的门路更丰富了。
军功和考学仍旧是康庄大道,但除此之外当工人、搞种植园、开工厂、下南洋等差事也不乏机会。只要在任何一行里用心经营再加上点运气,都有可能一飞冲天。
现在的皇位可以说稳如泰山,且不光靠军权威慑,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更显眼。
准确的讲,此时此刻的大明帝国才属于标准意义上的中央集权。一纸政令下达,无论所处地域是否繁华通畅,全都必须执行,且努力做好。
否则不等相关部门问责,你的副手、副手的副手、甚至衙门里的某个小吏都会把实情上报,让你受到问责,赶紧腾出位置让想做事、想追求理想和成就感的人上位。
与之相比,秦汉唐宋简直就是草台班子,皇帝想干点什么还得先考虑群臣是否愿意附和,实在摆不平就只能忍着。
自打完成了科举制度改革之后,洪涛基本上就原形毕露了,再也不装得虚怀若谷,想干啥就得干啥。除非有人能说出让他认同的理由,否则谁不同意就换个同意的上来,反正都是听皇命做具体工作的,谁上都一样。
然而效果却出其意料的好,以往经常会因为某个政策的不同观念互相拉扯一段时间,现在顶多两次御前会议就解决了,效率提升了不是一星半点。
从此次全国战争动员上就可以看出,在圣旨走出紫禁城那刻起,各行各业里基本就没发生过互相扯皮的情况。圣旨上怎么说的下面就会怎么执行,只能完成的更好,不许打折扣。
这也是洪涛敢进行全国动员和欧洲各国、包括中亚各国来次大决战的主要底气来源。只要没有自己人掣肘搞内斗,经历了三十多年工业化初期建设洗礼的大明帝国,仗着上亿的人口优势凭什么不能一战定乾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