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改制
九三九四年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企业,又开始一轮如火如荼的改制。开始的时候,那些效益不好的企业,被先动了刀,工人下岗,企业的资产被拍卖或者转制,从国营转为民营。到了后来,就是连一些效益尚好的企业,只要不涉及重大的国计民生,也都开始进行改制。
梅城针织厂那个时候,还不属于开不了工,工资都发不出的单位,就是这样,它也被纳入了企业改制的范围。
当时梅城有几家工厂,已经濒临破产,这样的单位,白送给人家,接手的人只要承担在职人员的安置和退休人员的出路,也没有人愿意接手,需要县里和镇里组成的工作组,反复做动员工作。
有人就提出来,像梅城针织厂这样还有效益的工厂,晚改不如早改,现在改制还有人要,晚了,等到它日子都过不下去再来改,就没有人要了,难度就大了。
于是,梅城针织厂的改制,也被提上了日程,由县二轻总公司和梅城镇,组成了改制领导小组。
梅城针织厂虽然还有效益,但它是专门生产出口产品的外贸工厂,外面的人,手里没有订单的人,谁敢一脚踏进来。加上梅城针织厂又没有什么设备,除了几台缝纫机,就没其他的了,不像那些有车床冲床刨床铣床的工厂,这个产品不行,还可以做其他的产品。
缝纫机除了做衣服,还能干什么,在这么一个小镇,裁缝铺都快开不下去了,你一个服装厂,要是没有订单,哪里还活得下去。
因此,想要接手梅城针织厂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原来工厂的供销科马科长。他和方国飞他们公司关系不错,手里握着大把的订单,把梅城针织厂改制到自己名下,虽然有点冒险,但算盘子拨过来又拨过去,他觉得还是没有问题。
加上他和赵厂长两个人,平时就互不服气,但谁也没有能力把对方搞掉。那个时候,像他们这样的集体企业,厂长要想免掉一个供销科长,那也是要上级点头同意的,马科长在县二轻总公司有人。
赵厂长总感觉马科长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背后总是在骂,这个鸟人,我他妈的一枪崩了你!可惜,他现在已经没有枪了。马科长心里也憋着一口气,心想,你姓赵的不过仗着自己是转业军人,按级别分配到这里来当个厂长,你有什么真本事,屁!
第二天一大早,方言的生父就坐班车去杭城,找到方国飞,把借钱的事情和他说了。方国飞问他为什么要借钱,他就把要和马科长一起,参与梅城针织厂改制的想法和他说了。
方国飞看着方言的生父,和他说:
“我们明人不说暗话,你让我把这么大一笔钱直接给你,我肯定不放心。但要是打到领导小组指定的账户上,去把梅城针织厂搞定,我会帮你,也不怕。大不了这钱以后下了单子过去,从货款里扣就可以,我也有保障。”
方国飞其他不看,看在自己的儿子是这家伙生的,应该也会答应借他钱。
方言的生父一听,是哦,到底是科长,怎么自己就没有想到这层,他嘿嘿地笑着。
五十万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工业缝纫机可以买六百多台,相当于几个梅城针织厂的设备。马科长把能借钱的亲戚朋友都借遍了,也凑不齐这么多的钱。
梅城针织厂,看样子笃定是他们两个的了。
马科长把方言的生父叫到家里,两个人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际,马科长把自己的计划向对方和盘托出。他让方言的生父去找方国飞借十五万,两个人一起把梅城针织厂搞到手,搞到手之后,他是大股东,厂长,方言的生父,也就不是大烫了,他是工厂的股东,副厂长。
他们再看到赵厂长,就不再像以前那么客气。赵厂长在他们眼里,现在只是一个维持会长,把这个工厂,维持到交到他们手里为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