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05章 《三体》正式立项!30亿!震撼全网  我一个特技演员疯狂整活很合理吧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他自嘲地笑了笑,將手机扔在桌面上,发出一声闷响。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志愿军》拍得不算轻鬆,后期为了还原战场质感,已经反覆修改了十几次,即便如此,市场反馈仍是未知数。

真要让他去驾驭《三体》这样的宇宙级命题,那些“黑暗森林法则”、“维度打击”的科幻內核,他未必能吃透。

更別说那些需要顶尖技术支撑的特效场景,他的团队怕是连门槛都摸不到。

退一步说,就算他有信心拍好,又有谁会愿意给他投这30亿?

这些年他的作品口碑时好时坏,《道士下山》《赵氏孤儿》爭议不断,资方早已不像当年那样对他言听计从。

30亿的风险,没人敢压在一个“不確定”的导演身上。

旁边坐著的陈虹见他脸色不对,递过来一杯热茶:“老陈,別想太多了,咱们《志愿军》口碑肯定差不了。”

陈凯哥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那股不甘心渐渐沉淀下去,最终化作一声悠长的嘆息。

“时代真的不一样了啊……”他轻声说著,语气里带著几分落寞。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战场,而他,或许真的该接受自己的节奏了。

手机屏幕还亮著,《三体》的立项通告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野心与现实的距离。

他关掉页面,重新坐回剪辑台前,只是这一次,目光落在志愿军战士的脸上时,多了几分复杂的滋味。

……

时间来到傍晚时分,冯小钢刚结束了一天的拍摄工作,从片场里走出来。

助理递上保温杯,他拧开喝了两口,喉咙里的乾涩稍缓,脸上难得露出点疲惫却轻鬆的笑意。

今天的戏份拍得还算顺利,没出任何岔子,这让他心情大好。

紧接著,他从助理手中接过手机,想看看时间。

可此时,屏幕上弹出的新闻推送却让他动作一僵。

《三体》立项的通告標题像块石头般砸进眼里!

他下意识点开,手指划过了那些刺眼的数字和字眼:“30亿投资”、“陈飞执导”、“实景基地”、“国际特效团队”……

这一刻,他整个人瞬间呆滯在原地,保温杯从手中滑落,“咚”地砸在地上,水洒了一地,他却浑然不觉。

视线渐渐模糊,那些关於“红岸基地”、“宇宙闪烁”的描述在眼前晃过,耳边仿佛能听到网友討论“中国科幻新纪元”的喧囂。

他一页页往下翻,看著飞跃影视公布出来的那些近乎疯狂的规划,看著业內对这部片子的期待,挺直的腰杆不知何时忽然佝僂了下去,像被无形的重量压垮了一般。

夕阳正缓缓沉落,把天空染成一片橘红。

余暉落在他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落寞的影子。

那绚烂的霞光,此刻看在他眼里,却像是在无声地宣告一个时代的落幕。

这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当年拍《甲方乙方》《集结號》时的意气风发,想起票房破纪录时的万眾瞩目。

可如今呢?

《忠犬八公》的失利还像根刺扎在心里。

而眼前这则《三体》的立项通告,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他与这个电影市场的距离。

年轻导演们已经在玩30亿的科幻大片了,嘴里討论著宇宙和文明。

可他却还在纠结於现实题材的票房和口碑。

不是不努力,只是好像……真的跟不上了。

助理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捡起磕出了一个坑的保温杯,试探著问道:“冯导,咱们回酒店?”

冯小钢没应声,只是望著那片橘红色的天空,眼神空落落的。

风吹过,带著傍晚的凉意,他下意识地抱住了胳膊,仿佛这样就能抵御那份被时代甩在身后的无力感。

这片天空曾见证过他的辉煌,可如今,却只映衬著一个跟不上节奏的背影。

……

而与此同时,飞跃影视的会议室里正灯火通明。

西影和光线的团队刚落座,桌上就摆好了《三体》项目的初步合作方案。

陈飞亲自到场介绍,气氛热络得很。

“陈导这步棋真是敢想敢干,30亿的盘子,也就你们飞跃敢接!”王常田翻看著文件,笑著道,“我们光线愿意出5亿,不掺和创作,就想跟著沾沾光。”

西影的负责人急忙接话:“西影虽然家底薄,但两个亿还是能跟的,而且手里有几个老摄影基地能用得上,技术团队也能隨时支援,《三体》这种能写进中国电影史的项目,我们必须参与。”

陈飞笑著回应:“多谢两位捧场……”

寒暄间,他心里忽然涌上一阵感慨。

想当年,他拍第一部商业大片时,韩三评还在中影,任仲论则在上影。

那时候只要他有新项目,中影和上影的人总是第一时间找上门,要么参股,要么协调资源,语气里带著前辈对后辈的提携,也有著国字头大厂的底气。

那会合作时,讲究的是“抱团把市场做大”。

可如今呢?

《三体》这种级別的项目立项,中影和上影早就没资格参与了。

关係闹僵是一方面,行业格局变化也是一方面。

民营公司飞速崛起,国有大厂的步调渐渐慢了下来,彼此间更像隔著一层看不见的墙,客气疏离,再没了当年那种热络。

“陈导?”王常田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

“没事。”陈飞笑了笑,收起思绪,翻开合作方案,“咱们说说具体的分工吧,西影的摄影基地正好能搭『红岸基地』的一部分外景,光线的发行渠道……”

窗外夜色渐浓,会议室里的討论声此起彼伏。

西影和光线的人眼里闪著对项目的期待,陈飞也专注於眼前的合作细节。

只是偶尔抬眼时,他目光却会掠过窗外的夜空,想起那些年韩三评拍著他的肩膀说“放手干”的日子。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有人上车,有人下车,聚散离合本就是常態。

眼下最重要的,是把《三体》做好。

至於那些形同陌路的旧识,或许就像天上的星星,各自在轨道上运行,不必刻意的去强求交匯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