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62章 来自北方的代表团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我听说贵国也在开发两种高超音速武器?“常浩南适时地问道。

叶戈罗夫点头:

“理论设计已经完成,目前还在风洞阶段改进一些细节,应该很快就会投入测试……”

这当然只是对外的公开说法,实际上受限于风洞能力,“先锋”至少还需要5-6年才能服役,而吸气式的“锆石”则还要更加靠后。

实际上,这也是他在看到东风17之后急着赶往华夏的主要原因——

x51a虽然连续两次失败,但毕竟积累了很多实测数据,技术难度较低的htv2也已经启动研制多年,眼瞅着自己就要在高超音速武器竞赛中屈居最末,自然心急火燎。

常浩南点点头,装作思考的样子:

“确实,没有足够的风洞测试数据,直接进行实弹测试风险太大。x51a就是前车之鉴。”

“x51a?”

叶戈罗夫心里本来就在想着这东西,现在又被常浩南突然点到,差点绷不住脸上平静的表情:

“常院士对美国的项目也有研究?“

控制室内突然安静下来,常浩南注意到代表团中的军方代表明显竖起了耳朵:

“学术交流而已。”

常浩南故意做出一个“说漏嘴“的尴尬表情,然后压低声音:

“不过既然提到了……根据我们的分析,x51a在乘波体压缩气流的计算方法上存在缺陷。”

叶戈罗夫的眼睛瞪得更大了:

“这……这难道不应该最核心的技术机密?“

“气动力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常浩南耸耸肩,装作赶紧找补的样子:

“通过两次失败试飞的部分特征,结合我们自己的理论模型,逆向推导出问题所在并不困难。简单来说,他们在处理激波-边界层干扰时使用了错误的湍流模型,导致在弹道末端转入俯冲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纵向失稳。”

这番专业术语密集的解释让非技术背景的代表团成员一脸茫然,但叶戈罗夫和其他几位专家却明显受到了震动。

稍微靠后的位置,一名年轻技术人员压低声音,向旁边的列昂尼德·列别杰夫教授询问:

“这种事情……真能通过理论模型逆向推导出来?”

列别杰夫几乎不假思索地摇头:

“当然不可能,除非他们得到了x51的……”

老人突然意识到失言,瞄了一眼身后几个来自经济与贸易部的成员,硬生生把“设计图纸“几个字咽了回去。

而在队列最前面,叶戈罗夫则继续问道:

“您是说……即使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正常,x51a也无法稳定飞行?”

“你当然可以这么理解。”

常浩南肯定地回答道:

“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x51a在硬件层面其实没有太大问题,只要对方能够通过多次测试找出问题的关节所在,就能很快扭转前两次测试失败的不利局面……”

这当然是纯粹的烟雾弹,只不过,叶戈罗夫却对此深有共鸣——

他们正在研发的下一代潜射弹道导弹rsm-56的情况就与之类似,前面十几次试射的成绩可谓惨不忍睹,但在修改了一部分控制逻辑之后,就马上实现了连续多次试射成功。

相比于硬件缺陷,软件系统的特征正是如此。

有可能十年也解决不了问题,也有可能下一秒就万事大吉。

接下来的参观中,尽管叶戈罗夫显然还沉浸在刚才关于x51a的惊人信息中,几次试图拉回话题,但常浩南却表示华夏方面在高超音速研究领域目前不需要外部支持,并将话题引向双方可能的合作领域,特别是俄罗斯在核燃料循环与核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优势。

这里面的意思,几乎可以说是明示了。

“我不是核工业领域的专家,没办法直接确定什么。”

叶戈罗夫表态道:

“但我在回国之后会第一时间把这一消息汇报上去,想必原子能公司会很愿意加入进来,进一步拓展在亚洲的市场……”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