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澈眼睛一亮,立刻领着朱标来到校场旁的沙盘室。这个房间是专门为军事推演而设,中央摆放着一个巨大的沙盘,上面精细地标注着大明北部边境的地形和驻军情况。
林澈拿起一根细长的指挥棒,指向沙盘上的一处:“大同镇。“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此地东连宣府,西接延绥,是九边重镇之首,直面蒙古诸部威胁,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指挥棒在大同上空画了个圈:“大同驻军常年处于战备状态,士兵们有强烈的危机感,改革最容易获得支持。而且“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大同总兵刘勋是朝中某些人的亲信,若能在他的地盘成功推行改革,将具有示范意义。“
朱标会意地笑了:“先生这是要擒贼先擒王啊。“他仔细端详着沙盘上的布局,“刘勋此人我有所耳闻,据说在大同经营多年,根深蒂固。“
“正是如此。“林澈的指挥棒轻轻敲击掌心,“若能在大同打开局面,其他边镇的阻力自然会小很多。况且大同地理位置特殊,一旦改革成功,其效果将直接展现在对抗蒙古的前线上。“
朱标沉思片刻,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先生,边关将士常年与蒙古人交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作战方式。我们这套新法,会不会与他们的习惯产生冲突?“
林澈赞赏地看了朱标一眼:“殿下思虑周全。确实,边军有边军的传统。我的建议是保留他们有效的战术,只改革训练方法和军纪管理。特别是要改善他们的待遇,解决拖欠军饷的问题。“
他走到沙盘另一侧:“我研究过近十年大同镇的军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逢秋冬季节,蒙古人南下劫掠时,明军的败绩特别多。殿下可知为何?“
朱标摇头。林澈继续道:“因为秋冬时节,边关苦寒,士兵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自然无心作战。而那些军官们却在温暖的府邸中饮酒作乐,克扣士兵的冬衣和粮饷。“
“啪!“朱标一掌拍在沙盘边缘,震得几个小旗子倒下:“岂有此理!“
林澈平静地扶起那些小旗:“所以,我们在大同的改革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确保每个士兵有保暖的冬衣、充足的口粮和按时发放的饷银。只要做到这三点,战斗力立刻能提升三成。“
朱标正要回应,突然听到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匆匆跑进来:“殿下,兵部左侍郎张大人求见,说有要事相商。“
朱标皱了皱眉:“这个张焕,向来反对军改,此时前来必无好事。“他转向林澈,“先生且回避一下,我去会会他。“
林澈却摇了摇头:“殿下,既然要推行改革,迟早要面对这些反对者。不如让我也见见这位张大人,或许能有所收获。“
朱标思索片刻,点头同意。两人整理衣冠,来到校场外的会客厅。片刻后,一位身着绯袍、面容严肃的中年官员大步走来,正是兵部左侍郎张焕。
“臣参见太子殿下。“张焕恭敬行礼,起身后却用警惕的目光打量着林澈,“这位是“
“这位是林澈先生,我的军事顾问。“朱标平静地介绍道。
张焕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原来是一介布衣。“他转向朱标,语气变得急切,“殿下,臣有要事禀报,可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