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何夕一心想知道古代的高炉是什么样子的。故而,没有在乎为葛老研墨有什么不对的。
什么温度,什么铁与炭的合金等等问题,他们似懂非懂。还要感谢汉语的博大精深。虽然这些工匠望文生义,未必能准确地理解这些词汇的。有些偏差,但并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葛工头看了周围工匠一眼,发现他们都看着自己。无奈,只能自己站出来了。毕竟上官问话,他们不敢欺瞒。但是大部分工匠胆小怕事。葛工头与何夕接触比较多。
何夕说道:“需要锻打吗?”
不过,何夕知道了也不在意,说道:“这个办法一次性能出多少钢?”
何夕只能继续讲道:“纯铁,其实比较软的。我们一般见到的铁,是铁与炭的合金。铁之中含炭比例,决定了他的性能。含炭多的是铁,含炭少的是钢的。而含炭越高,熔点越低。这也就是为什么铁的熔点在一千五百度,而我们一般炉温在一千三百度左右。就能冶炼铁。但是想要炼钢,必须更高的温度。”
何夕也明白这种沉默的意思,他沉吟片刻说道:“我讲一些东西,这些是我从古书上看到的。关于铁与钢的。你们知道什么是铁,什么是钢吗?”
葛工头见状,随即将高炉运作的事项说清楚。怎么投料,要加什么助溶剂,等等。
下面工匠们更是一头雾水。
何夕上前,一把抓住葛老的手。葛老的手很是坚硬,上面有很多老茧,棱角分明。何夕将葛老拉上来,说道:“葛老何须客气。在我这里无须讲虚礼。”
更让何夕挑不出毛病。
这些工匠目光就将目光投射向葛工头。
他咳嗽了两声,从后堂转了出来。
这些工匠立即下跪行礼,说道:“拜见大人。”
“至于温度这个概念,就是水从冰到沸腾,算一百度。”
却是一个好像瓶子一般的高炉,肚子大,上端小,上面是进料口,下面有出料口。还有长长的风道。
葛工头随即将所谓的水排画了出来,所谓的水排就是水力鼓风机。其实何夕并不知道,这水排是汉代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在此之后,一直有改进。但是不出杜太守的框架。
“是。”葛工头说道:“大人,我们讨论出来,可以在灌钢法上加以改进,将熟铁与生铁裹在一起,送入火炉之中煅烧。生铁先融成铁水。与熟铁混合在一起,进行锻打,会比灌钢法好一些。”
葛工头看着何夕,微微愣神。葛工头心中暗道:“虽然何大人未必是真心的。但是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我这一条命卖给大人又何妨?更何况何大人未必没有千金市马骨之心。或许这就是我家的机会。”
一万五千吨,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先要完成,三个月是决计不可能的。所以没有说下去的必要了。
何夕并不知道,葛工头所说的这个办法,就是明中后的苏钢的雏形。
葛工头也不客气。拈了毛笔,开始画图。
“这是大人的位置,小人如何敢沾染。”葛工头说道。
葛工头沉吟片刻说道:“一次,大概能出几十斤吧。”
何夕其实匆匆画了一个草图,是他理解的高炉。但是这草图,最多算概念图。具体该怎么造,他是一窍不通。
何夕说道:“画出来看看。”
铁的基本属性,钢与铁的区别。炼钢的前置条件等等。
葛老被何夕强行按在何夕的位置上。何夕为葛老找来笔墨纸砚,并为葛老研墨。
这事情就落在他身上了。
片刻之后,葛工头将图画好了。
而今将信将疑了。
在古代这一段时间,何夕的毛笔字大有长进。从看不清楚的墨猪,从大概能判断是什么字的墨团。不过,倒是学会研墨了。
温度更是不能理解了。因为一千五百度,难道铁的熔点是水熔点的十五倍?
何夕深吸一口气,也不求他们理解了。说道:“我们现在要三个月之内打造出足够的铠甲。不能按照老办法来。所以只能想办法大量炼钢。直接用水锤加工。这是最省工的办法。”
“而大规模炼钢,不能用小炉,必须有高炉。”
何夕看了,不由惭愧。
明代所谓的高炉,要比自己画得精准太多了。他仅仅知道空气预加热,可以减少炉内温度损失。但不知道怎么做,但是高炉风道已经设计好了。专门点火加热。
至于鼓风机,是一个大风箱,水力驱动。似乎也不错。最少符合要求。
至于助溶剂,什么石灰石,萤石,这工匠也都知道。
似乎是的有了。为什么不能直接出钢?这问题是出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