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这一句话,倒也不是想隐瞒。而是他不知道该怎么给太子说。因为都是御前奏对。朱元璋一直不将未来的秘密告诉太子,何夕就不敢乱说话。
太子说道:“你还是为官太短,朝廷上的很多人都认不全。张度在官场上有一个外号,叫做水泼不进。”
太子说道:“你太平府做的大事,我也知道了。父皇要成立煤铁司,隶属工部之下,特别将常州知府张度调过来。可见对这一件事情很看重啊。”
“我不知道你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这一件事情是朝廷大计。决计不可轻忽。”
一般来说,在执行层面的人,到不了重臣级别的。
“其实,父皇将他按在常州知府上数年,就是想锻炼锻炼他的。让他当正印官。培养他的格局。将来好重用。不过我这些也是数年前评价,这一任常州知府之后,他有没有什么长进,我就不知道了。”
张度不管是因为见过太多的鬼蜮伎俩,谨小慎微,不敢越雷霆一步。还是,因为自己读书少,见识不广,对于大明朝该怎么治理这个话题,不敢多言,唯恐漏底。
太子说道:“其实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想找你商量,这一段时间事忙。故而耽搁了。今日有空,就问问你的意思?”
“因为,用人不循章法,数百选人,可以定高下等级,何以配远近官缺。”
太子说道:“张度什么都好,就是格局小。似乎因为是从吏员提拔上来的。做事谨小慎微,没有一点错处之余。在自己权限之内,将权力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对其他的事情,不敢发一言以对,在朝为官十年,也没有什么进言。”
何夕说道:“还请殿下指点。”
太子说道:“何夕。”
何夕听了,朱元璋将这位张度派来,心中也有所揣测了。
何夕说道:“何事?”
他们父子之间,分寸拿捏,他们自己知道,何夕可不敢参与进去。
不得不承认,太子作为朱元璋培养的接班人,政治嗅觉敏锐之极,可谓落一叶则知秋。何夕这一点小动作,在他眼中,洞若观火,根本隐瞒不住。
何夕说道:“多谢大兄指点。”
“他本是兵部吏员,父皇有一次查看兵部名册,好像是洪武三年还是五年,父皇发现张度在兵部近十年,没有一件事情办错了。父皇说,这样的人怎么是吏员之才。于是提拔当了御史。在御史任上办了很多大案。心思缜密之极。凡是交到他手中的事情,从来没有出事过。而他从吏员上来,对下面的手段,看得很清楚。”
太子不说话,气氛顿时冷了起来。只有外面车辙的声音。
但是对何夕的计划来说,张度是一个完美的执行者。
“煤铁司专考,你的建议吧。”
何夕心中也不断翻涌。不知道该怎么说。
何夕眼睛之中闪过一丝迷茫。被太子捕捉到了,太子问道:“你是不是不知道张度是谁?”
太子说道:“你放心,张度回京之后,我让他去你府上拜会。他定然对你言听计从。你有什么想法,直接给他说便是了。”太子微微一顿,说道:“这是一件小事,我下面说的才是大事。”
“我为太子,天下副君,无事不与。而且陛下交代你的时候,让方孝孺加入其中,你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何夕连忙行礼说道:“臣不敢,只是此事关系重大,臣心中也没有腹稿。没有把握的事情,如何能呈上君前,臣也是在等有时间,与方学士,好好商议之后,定稿之后,呈给殿下与陛下看。”
何夕能听见心中怦怦乱跳,此刻的太子真有几分朱元璋的气魄。
太子听何夕如此说,忽而一笑,本来紧张的气氛忽然缓解了很多。说道:“那好,你定个时间,孤派方孝孺去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