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要原因,便是朝廷那种“尊尊卑卑”、“伦理纲常”的观念太过深入人心,虽然当今皇帝一即位,就天灾连连,让百姓多有怨言,但他毕竟是皇帝、是天子,象征着正统和无上的权威,若是皇帝自认无德主动退位,那他们必然双手双脚赞同,但若是皇帝没退位,其他人造反让皇帝退位,而且还要让他们跟着造反,那他们,就会忍不住犹疑了。
不过如今,林道安还不知道有那么一群志同道合之士正从四面八方朝他赶来,目前林道安想做的,便是和朝廷取得联系,回归朝廷,平定叛党。
虽然他们现在只有五千人,力量衰微,但是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恩却并不衰微——更何况,但凡有脑子的人都知道,像这种拒绝造反、从叛军中脱离出来的军队有多么可贵,完全可以对其多加表彰,赠钱赠物赠功勋,把对方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各地宣传,动摇各地叛军的军心。
——那么朝廷有脑子吗?
当然是有的!
毕竟现在皇帝被赶去守孝了,国家各项大事都是由百官商议,顶多通过的时候给皇帝看一眼,知会一声……这些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从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官员们,自然不是酒囊饭袋,纵然有些党派之争,但这些争端,和距离朝堂千里之外的黄旗军小卒林道安,又没有什么干系,更何况林道安是作为义士、忠臣出现的,又主动带着军队来投,虽然人少,却有一个带头模范作用,在现在这种诸位造反的情况下,傻子才会把林道安往外推,所以接受林道安的投靠,是必然的。
朝廷高高兴兴地派人去接纳林道安的投诚,还升了他的官,直接多连跳,封他为昭勇将军,使林道安能够名正言顺带领他手下这批军队。
看得董守备十分眼热。
他为什么想跟着宏王?不就是因为待在朝廷管辖下的黄旗军中,升职太慢,出人头地无望吗?
结果林道安倒好,这么一操作,直接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变成了人人皆知的将军,一夕之间就跨越阶级,怎能不让他羡慕嫉妒恨?
而林道安接到圣旨,也是十分感激涕零,于是他当即就开始行使自己这个刚出炉的“昭勇将军”的权利,给朝廷上奏。
“臣出身微寒,少读诗书,却也知孝悌、纲常之理……”
“诸王叛乱,有违为臣之道,然天子诏令不出于室,朝中诸公,无有违为臣之道耶?”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诸王皆叛,岂非天子政令难出之故?”
“……故臣请愿,望由天子亲政。”
一看到这封奏折,朝廷众官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林道安是在指责他们逼着皇帝守孝、不肯还政给皇帝啊!
就差没指着他们鼻子骂他们贪权了!
他们贪权吗?他们贪权吗!
好吧,是有一点点,但你也不看这皇帝是什么样子!
一登基就状况百出,还出现了各种天灾,不把他赶去守孝多忏悔忏悔,还能怎么办?
“这林道安,根本就是一个道貌岸然、欺世盗名之徒!”
“不错,故意在黄旗军中反叛,做出一副赤胆忠心的样子,实则不过是想趁机取得官职罢了!”
“蝇营狗苟、蚁羶鼠腐,实在是不知廉耻!”
“可恨我等被他迷惑,如今就算是知道了他的真面目,也只能碍于他的名声,不可针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继续欺世盗名……可恨、可恨啊!”
用一句“朝中诸公,无有违为臣之道耶?”,成功得罪所有大臣的林道安,他的形象在众官心中急速下降,若是林道安能听到好感度提示,那他的耳边一定会响起一刻不停的好感度“-10”、“-10”……的提示声。
和百官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皇帝的态度。
“忠臣啊!”
“大忠臣啊!”
“世上岂有如此知朕心意之臣!”
看着这奏章,皇帝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趴在纸上痛哭流涕。
“陛下,该用午膳了。”
“放心,今日是小米粥,你还在守孝期内,绝不会有一点荤腥……”
闻言,皇帝哭得更厉害了。
肉,他想吃肉!
***
林道安发出奏章后,久久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应,他明显地感受到了朝廷对他的冷落,和他第一次联系上朝廷时,朝廷热情欢迎的态度截然相反。
林道安不解,他也没有说什么不该说的话,为何朝廷的态度突然就变了?
不过这并不重要,林道安在意的是,朝廷有没有听取他的意见,还政给皇帝。
随着时间流逝,朝廷没有丝毫动静,林道安便知道,自己的进谏失败了。
不过朝廷没有动静,林道安这边的动静却不小。
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投靠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军营里的人数一次又一次地膨胀。
现在,林道安手下,莫名其妙就有了两万人,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林道安渐渐感受到了有些棘手,毕竟,他之前只是一个什长,只带过十个人,现在,人数直接增长了两千倍。
然后便是,他们的食物,不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