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84章 活跃的苏松商人  崇祯重振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不过因为辽东战事,去年宫中采选淑女仍旧是从卫所选,没有惊动民间,此女也错失了以此入宫的机会。”

“下次采选要到两年后,那时她已经十六岁。”

张彝宪听到这番话就明白,那个女子今年只有十四岁。

虽然在此时的人看来已经能够婚嫁,但是按皇帝制定的礼法,女子十五及笄才算成年,之前都是幼女,没有完全行为能力。

所以十五之前不许成婚,更不能发生什么关系,否则都按强奸幼女对待。

这是皇帝制定的礼法,皇帝是不会为了一个女子违反的。这个女子别说没有入宫,就算已经入宫,也根本没有得到宠幸的机会。

这让张彝宪深为叹息,因为他还想着通过进献美人讨好皇帝,想法回到京城去。

如今看来,这个希望渺茫。他还是办好苏松的事情机会更大些,在这里不缺少立功机会。

去年辽东之战,苏松新区提供了很多生活物资,这让朝堂内外,都认识到这个地方的潜力。

苏松新区的地位直线上升,很多人已经把刘理顺视为封疆大吏看待——

单是这一小块地方,提供的物资就能与很多省相比。

朝廷很多衙门,都在苏松新区设立了机构,例如大理院的劳动法庭和经济法庭,直接分出人员常驻。

内廷更是对此加码,投资了很多产业。

作为苏松监督太监的张彝宪,地位自然就水涨船高,几乎能和南京太监相比。

将来他返回京城,有可能成为秉笔太监。

所以张彝宪对于在这方面立功是很热衷的,这也是他参加证券交易所开市的原因。

——

两人说了一会儿闲话,很快,苏松证券交易所,到了开市之时。

主持开市的是匆忙赶回的刘理顺,他还带了一位新任副区长,共同主持此事。

顾炎武在京城见过他,知道是工部尚书商周祚的女婿,低声道:

“祁彪佳,他怎么来了这里?”

“是商工部的意思,还是皇上的旨意?”

“这工部负责规划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近来可是极忙啊!”

“难道是商工部看中了苏松新区的产业园,派人过来盯着?”

张彝宪听到他的话语,轻声道:

“这是皇爷的意思,让刘翰林找个继任者。”

“皇爷是打算对刘翰林大用的,有让他主持顺天府的意思。”

“不过苏松新区这边同样很重要,刘翰林一时离不开。”

“所以就点了祁彪佳,看看这位商工部的女婿,能不能成为合格的继任者。”

“就算不行,凭他和商工部的关系,对于苏松新区也有益。”

说着,他还看着顾炎武,含笑道:

“其实顾校尉也有机会,你是苏松新区的开创者之一,对此最为了解。”

“外人执掌苏松新区,终究不如你熟悉。”

“你当新区区长,皇爷一定放心,咱们合作的产业也能有大发展。”

苏松新区的区长品级是正六品,以顾炎武如今的文职军官品级,是有可能转任的。

不过顾炎武却只当他是笑谈,摇头道:

“我一个文职军官,转为文官谈何容易。”

“更何况我是苏州人,对原籍应该回避。”

张彝宪不以为然地道:

“苏松新区现在是单划,独立于苏州府、松江府,在计发委完全单列。”

“你是苏州府昆山人,这地方没划入新区,根本不需要回避。”

“至于文职军官转文官,对他人来说很难,对顾校尉来说,岂非轻而易举?”

“最关键的就是你有没有这个心思,如果有的话,可以向皇爷表露出来。”

“相信以皇爷对顾校尉的看重,顾校尉一定有机会。”

这番话语,引得顾炎武深思,因为他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

先前他从军后就想去打仗,但是在辽东之战即将爆发时,却被调到了江南平息民乱。

对此他是很不甘心的,尤其是得知鹰扬军的兄弟,有很多人立功获得爵位,甚至要参加今年举行的奏凯献俘大典。

对此极为羡慕的顾炎武,更想做的是上战场立功,现在并没有脱离军队转为文官的念头,对张彝宪这种说法也不敢兴趣,随意道:

“再说吧!”

“我现在还想建功立业,获得更高的爵位。”

“就算将来转为文官,也要考翰林转任。”

“像现在这样不清不楚地转职,官场上有谁服气?”

张彝宪闻言打量着顾炎武,明白这个人比自己想象的还傲气。

虽说顾炎武是元士,有资格去考翰林。但他以前只是秀才,如何与那些苦读数十年的进士相比?

他劝顾炎武道:

“顾校尉已经可以做官,何必和那些人一样埋首故纸堆?”

“能不能考上翰林没有关系,以顾校尉的军中经历,就算不能担任大学士,将来也有成为枢辅的机会。”

这是很多不打算考翰林的官员,近来对自己的激励。

在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下,没有翰林身份,是不可能成为大学士的。

当今皇帝开放考取庶吉士的机会,不再限制为四十岁以下的新科进士,而是允许元士、优秀官员、卓异官员、还有四十岁以上的新科进士考庶吉士进入翰林院。

很多官员得知后,都在积极做准备。希望将来通过考翰林,获得升迁机会。

尤其是各地知县,对此最为热衷。因为在当今皇帝不再从知县中考选科道后,他们失去了这条快速升迁的道路。

现在考翰林就被视为新的机会,他们都希望成为优秀官员,获得考翰林的机会。很多知县更是捡起学问,希望能够考上去。

也有些人已经不愿再考,他们以袁可立为例,说明不考庶吉士,也有机会成为辅政大臣。

张彝宪对顾炎武就是如此看待的,认为他应该由军转政,将来担任督抚,再进入枢密院担任大臣。

至于考取翰林、获得担任大学士机会什么的,根本没有想过。

哪想到顾炎武自恃才学,认为能凭借元士身份,将来考取翰林。

张彝宪劝说几句后,眼看没有效果,就不再谈论这个话题。(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