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让也是有限度的!
河西河西给不了,耕牛耕牛给不起,最后连个最不要紧的东海都舍不得给?
真就舔着个ac脸,空手套白狼啊?
是你军臣脑子进水了,还是朕脑子里的水泛滥成灾了?
作为使节,呼延且当也明白了刘荣的潜台词,便也没过多纠缠,当即便拱手拜别,退出了大殿。
临走前,听出刘荣最后那番话,是在提醒自己‘别想空手套白狼’的呼延且当,也没忘反过来隐晦的提醒刘荣:东海能不能谈妥,不好说,但我尽量;
但哪怕能谈妥,一个东海,也已经是极限、是我大匈奴的底线了。
除了东海,我大匈奴连一根牛毛、一颗羊粪蛋都不会多给!
刘荣也只是淡淡一摆手,就此结束了这场自河套战役后,汉匈双方首次正式会面接洽。
只是匈奴使团退下,却并不意味着这场会面,真的就此结束。
或者应该说:会面结束了,但汉家朝堂内部,还有一场关于这场会晤的总结、归纳会议。
——使团退下了,汉家上下君臣,却丝毫没有完事儿下班的轻松。
反倒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使团退下之后才打起精神,真正进入到了工作状态之中。
而后,便是一场漫长而又焦灼,且相当激烈的商议。
至于议题焦灼的核心,也不外乎刘荣那随口一提的河西之地。
原本没人想到河西;
更没人敢想‘匈奴人割让河西’这种异想天开的条件!
但刘荣提了一嘴,大家伙儿心底的馋虫就被勾出来了,就很难按捺住再争取一下的冲动。
好在最终的结果,也还算在刘荣的掌握之中。
经过这场漫长的商议,汉家朝堂中央总算是统一了思想:要燕国正北及东北方向,以鲜卑、乌恒二山为中心的方圆千里土地,来作为匈奴人‘求和’所付出的代价。
至于这个代价能否真的换回和平,这就看汉家的心情了。
过去这几十年,汉家坚持不懈的和亲,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如果和亲有用,约定有用,那过去这几十年的汉家,就该是和匈奴人只打了一场,然后只和亲了一次;
然而事实却是:反复被匈奴人入侵,战后又周而复始的和亲。
看似每次和亲都能换来三两年安稳,实际上,却不过是和亲送过去的陪嫁,够匈奴人踏踏实实吃上个两三年。
等吃完了,匈奴人自然就又来了。
现在双方角色互换,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结盟,当然是要结的;
说不定还要反过来,让匈奴人送个挛鞮氏公主过来,和汉家反向和亲呢!
且无论和亲与否,和亲所需的陪嫁,匈奴人也是一定要给的。
至于结了盟、收下陪嫁,并承诺‘不主动挑事’之后,汉家是否遵守承诺,就完全取决于汉家自身的利益需求,以及现实考量了。
如果有一天,刘荣觉得是时候干一仗了,那就打,没说的!
——反正盟约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因为上厕所的纸不够用,才诞生在人世间的。
若刘荣觉得不打更好、更赚一点,那就不打,对外就美其名曰:哎呀~
和匈奴人签了条约~
咱得遵守承诺呀~
主打的就是一个进退自如,怎么说都是汉家有理。
对此,匈奴人当然也是心中有数。
毕竟这种拿和亲盟约当厕纸的举动,匈奴人才是个中行家。
但有些时候,国家大事就是这样的。
——选择a:不做,百分百不会成功;
——选择b:做,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成功的机会。
这样的情况摆在个人、个体身上,显然是a更正确一些——反正b也不是一定成功,甚至成功与否,还得看对方会不会犯傻;
但到了国家层面,正确答案却永远都是:b,搏一把!
就搏一手对方傻逼!
过去这些年,汉家也是在搏。
却不是在搏匈奴人犯傻,而是在搏匈奴人要脸。
很显然,对于游牧民族而言,‘要脸’二字不能吃不能喝,一点意义都没有。
现在,反倒是匈奴人,来搏汉家要脸了。
对此,刘荣只能表示:哎呀~
脸这个东西啊~
可要可不要,唾手可得的时候,朕自然是要的~
但若是要了面子,就会伤了里子,那朕即便是喊上一声‘朕蛮夷也’,又有何不可?
“嗯……”
“东海……”
…
“东北黑土地啊~”
“得了这片土地,朝鲜半岛,也得好生盘算一下了……”
事实上,对于如今的汉家而言,内部真正的问题,并非土地兼并所导致的耕地稀缺,亦或是土地无法承载人口。
——事实上,华夏文明发展到如今,眼下的汉室版图,依旧有近半区域没有得到开发。
东北方向,别说是后世的东北三省了,就连后世河北、天津一代的燕地,都没有完全开发成适宜居住的区域;
南方就更别提了——以长沙为基准点的后世两湖、两广,乃至于更靠北、更靠近中原的荆吴之地,都至今还被称之为‘湿瘴遍布,沼池遍地’的不毛之地。
而这片不毛之地,在大约千儿八百年后,被华夏文明称之为:江南。
若是能把这块地方开发出来,别说是如今汉室这三千万人口——便是再翻个两番甚至三番,人口达到大几千万甚至破亿,汉家也绝对负担得起!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内部开发程度不够的情况下,再去图谋外部扩张,似乎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对于后世的大东北,以及与那片区域接壤的朝鲜半岛,刘荣,却也有着自己的长远考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