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用镜头记录下这段历史,让后人铭记那些在严寒中坚守的英雄们,感受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面对张小爱、和刘艺菲的惊讶与不解,苏哲只是淡然一笑。他深知,自己在时间管理和项目执行上的高效,往往会让初次接触的人感到不可思议。
但对他而言,这不过是多年行业经验和对项目深刻理解的自然体现。
“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苏哲微笑着解释道。
“只是我对这部电影有着清晰的愿景,并且我知道每一步需要达到什么效果。
所以,在筹备阶段,我就已经对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和设计。
这样一来,当真正开始执行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我也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
我会和道具组、美术组等各个部门保持紧密的联系,确保大家都能理解我的意图,并且能够按照我的要求去执行。
这样一来,整个团队就能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项目的进展。”
张小爱、和刘艺菲闻言,纷纷露出了敬佩之色。
她们开始意识到,苏哲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能力和才华,更是因为他拥有一种独特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苏哲,你真是太厉害了!”张小爱忍不住赞叹道。
“我以前还担心我们能不能按时完成前期工作呢,现在看来,完全是多余的,有你在,我们什么都不用怕!”
和刘艺菲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随后她们开始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希望能够为《长津湖》这部电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面对张小爱、和刘艺菲的震撼与不解,苏哲只是以他一贯的淡然态度继续着他的工作。
他很清楚,在艺术创作中,速度与质量的平衡往往是最难把握的,但他却总能以惊人的效率与精准的判断力,将每一个镜头都打磨得近乎完美。
每当三人还在为镜头的选择、光线的调整、服装的搭配以及道具的摆放而犹豫不决时,苏哲总能迅速而准确地给出他的判断,并迅速组织团队完成拍摄。
这种近乎于直觉的敏锐与决断力,让三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苏哲的实力。
起初,她们或许还心存疑虑,认为苏哲的迅速只是表面现象,或许在细节上会有所疏漏。
但每当他们看到摄像机里的回放时,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
苏哲所拍摄的镜头,无论是远景的壮阔还是近景的细腻,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技术实力。
光线的运用恰到好处,既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又没有破坏整体氛围。
演员的服装与情绪也与场景完美融合,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而道具的摆放更是精致入微,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凯凯王为了深切体会志愿军战士在极端严寒中所承受的艰辛与不易,竟毅然决然地选择仅佩戴单薄的手套与帽子步入严寒之中。
不惜以两日之内双手与双耳受冻为代价,此举让好友苏哲既心疼又气恼,险些按捺不住想要责备他的冲动。
幸而,凯凯王尚存理智,未将保暖措施降至极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手指与耳朵或许将面临不可逆转的冻伤,甚至有可能需要截肢来保全生命。
而胡军则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先辈的敬仰。
他连续数日手持一盘已冻成坚冰的土豆,以饥饿为伴,直至第三天,更是身着厚重的军大衣,直接躺倒在雪地之上。
啃食那冰冷刺骨的土豆,以此来亲身感受志愿军战士在物资极度匮乏时的生存状态与不屈意志。
至于吴景,他的行为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他主动向王师长请缨,要求加入部队,在严冬之中接受最严苛的训练。
短短数日,他便被严寒与高强度的训练折磨得几乎脱形,但这份坚持与执着却深深震撼了每一位目睹其训练过程的战士。
吴景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卯足了劲,疯狂地投入到训练之中,其程度之激烈,连经验丰富的老兵都为之咋舌,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与毅力。
其余的演员们,同样没有选择安逸地蜷缩在温暖的室内,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冰天雪地的怀抱,从晨光初破到夜幕低垂,不间断地进行着艰苦的训练。
即便在没有拍摄任务的日子里,他们也未曾懈怠,自我加压,不断磨砺演技与体能。
这样的场景,几乎让人难以捕捉到他们停歇的片刻,其勤奋与刻苦,让旁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目睹这一切的同行演员们,眼中满是不可思议与深深的震撼。
他们终于意识到,那些原本或许只是默默无闻的群演,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华夏影视界的璀璨明星,背后所付出的汗水与努力,是何等的惊人。
“疯子!”有人低声呢喃,这既是对他们近乎自虐式训练方式的惊叹,也是对他们不屈不挠、勇于挑战极限精神的敬佩。
“都是疯子!”这样的评价在人群中悄然传开,带着几分无奈,却也饱含了对这群演员深深的理解与尊重。
“不要命了!”更有人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道,但言语间却难掩对这份执着与坚持的敬佩之情。
在这样的氛围感染下,原本或许还心存侥幸、打算偷懒的演员们,也纷纷被这股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激励,自发地加入到了训练的行列之中。
他们知道,唯有同样付出努力与汗水,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立足,与那些已经崭露头角的“疯子”们并肩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