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给点阳光就灿烂
工坊中。
张延龄冲着王越点了点头,然后才对沈禄道:“姑父说得对……但具体如何,我这里不能说得太明白,因为我知晓的并非十分准确。”
王越疑惑地问道:“若是放到朝会上去讨论,孰优孰劣,如何议定呢?”
张延龄笑道:“王公,您是对自己的本事存有怀疑吗?最终可能会应选,甚至被派驻西北之人,必定要经过一番考核……就好像,这批火炮如果威力不行,大臣们不满意,还如何造下去?”
“火炮?”
王越似乎明白了什么。
沈禄带他来这里的目的,似乎昭然若揭。
想必接下来的三边总制人选,就是围绕谁会指挥热兵器作战,谁就有可能上位。让他来此地看看,就是让他做到心里有数,毕竟主导制造热兵器的人正是张延龄。
未来如果皇帝非要在几份答卷中找寻出正确答案,那很可能就是张延龄出任主考官加阅卷官。
只有张延龄说行,你才行。
造火炮的,自然有资格评断谁更懂得使用……
王越摸着下巴,若有所思道:“也就是说,无论在下是否在最终名单内,只要能把这份军务策呈递上去,就有机会……”
“嗯。”
张延龄微笑着点了点头。
渠道给你了,考题也泄露给你了,你不用求这求那,你要做到的并不是让皇帝满意,而是要用尽你所学,用军务策去说服朝中人,让他们明白,原来你王威宁宝刀不老。
沈禄笑着道:“王公,在下想来,就算你这边没人举荐,来瞻和延龄也会跟陛下言及……只是不知您对于火器交战,是否有……”
“不必怀疑!”
王越意气风发地道:“随着陈钺和汪直过世,这天底下熟悉热兵器作战的,我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哪怕是保国公朱永也不行。总之,老朽必当尽心竭力。”
言外之意,你瞧不起谁呢?
不就是打一场不用冷兵器,而纯粹靠热兵器的战争吗?
哪怕只是在纸面上进行预演,以我进士出身加上几十年军旅生涯,大大小小数百战的实战经验,只要我还没老糊涂,我敢说天下间没有比我更强的存在!
张延龄笑着道:“稍后在下便带王公到工坊各处走走,对这里生产的火器,做一番深入浅出的了解。”
“这……应该没有……必要吧?”
王越表现得很自负。
我常年领军,熟悉各种热武器,还用得着你来指点?
张延龄笑道:“如果王公对于陛下为何致力于火器改革都不知,又如何敢说能体察上意?甚至在接下来的评选中,超过他人呢?”
“这……”
王越这才意识到,自己好像犯了骄傲自大的毛病。
沈禄在一旁打圆场,问道:“以后再看,不也一样吗?”
张延龄道:“接下来,陛下会让朝中文武大臣去观看演炮,并做最后一次总结,也给应选三边总制之人一个亲眼见证新火炮威力的机会。而王公不在朝堂,陛下不可能破例请你前去观览,所以……”
王越当即起身,行礼道:“二公子所言在理,是老朽糊涂了,多谢您的指点。”
已经感受到张延龄表现出的浓浓善意,且明白眼前这位小国舅在三边总督选拔中的重要性,王越已经明确一件事,那就是张延龄的态度关乎到老王家的兴衰荣辱。
此时的王越已经不再摆架子。
别人称呼你为二公子,对你推崇备至,我之前有眼不识泰山,以为都是在恭维你父亲,顺带吹捧你呢。
现在才知道,原来你是真的牛逼啊!
张延龄起身道:“王公客气了,今日的确不适合闹出太大的动静,就在一些简单的演炮中,请王公旁观,顺带指点一番。”
“客气了,王某实不敢当。”
王越笑着拱手,“还请二公子多加指点老朽才是。”
……
……
王越先在铸炮工坊观察了小半天。
随后被请去王恭厂附近的演武场,观看士兵操练,旋即又出城到新辟出的演炮场亲眼见证了火炮演示,一套流程走下来……其实这些都算是涉密项目,而王越也深刻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当王越跟沈禄一起从演炮场出来时,犹在回想之前张延龄跟他说的那番话。
“王公。”
沈禄见王越神思不属,还以为他在担心接下来如何上奏之事,提醒道,“要是您觉得费解,我可以再去找来瞻,他或许会做一些提点。”
“不用了。”
王越形容突然显得老迈和沧桑,摇头道,“沈参议,实不相瞒……老朽这么多年,见过许多大风大浪,却未曾想,临老这一天,还能看到大明军队有如此巨大的改变。”
沈禄一脸疑惑,问道:“您的意思是说……?”
“匪夷所思啊!”
王越叹道:“这么说吧,如果能把这些新火器用在实战中,莫说守疆御土了,就算是踏平草原,也指日可待。”
“啊?”
沈禄显得很尴尬。
他在想,就算你现在觉得承蒙张家父子恩惠,心存感激,也不用把他们吹捧得那么高吧?
我刚才也看到了,那火炮的威力,真有你说的那么邪乎?
王越道:“真是生平仅见啊!谪居安陆时,我闲着无事,心中曾预演过太多战事,如果有这些火器在,可以说我指挥的每一场战事都能大获全胜。只要给我一路人马,让我带兵冲进草原,鞑靼人将无所遁形。
“只要能保证粮草供给,那我……将会在三年内平定草原,从此以后北方再无战事。”
沈禄又在想,吹牛逼谁不会?
怎么感觉你跟李孜省一样,给点阳光你就灿烂呢?
三年平定草原?
大明先贤几代人都没完成的事,你三年就能完成?为了上位,这离奇的豪言壮语也能说出口?
我呸!
……
……
一大早,朝议结束。
徐溥和刘健刚回到内阁值房,就见覃昌和李荣携手到来,并给他们带来一个很炸裂的消息。
“陛下让有心为三边总制之人,各写一份军务策,研讨有关使用火器以及行军布阵等事项。”覃昌道,“为方便各位臣僚系统性地了解个中诀窍,明日将由咱家带诸位前去观看演炮等事。”
徐溥诧异地问:“陛下也要同往?”
“不去了。”
覃昌笑着道,“陛下最近龙体欠安……两位阁老想必也看到了,陛下今日早朝时,就未太在意朝事……眼下朝事多得仰仗二位,请务必撑起来。”
刘健皱眉不已,问道:“陛下为何要让我等去观看演炮?之前不是已经看过一次了吗?莫非这次又有新样?”
覃昌笑了笑,毕竟上次他没参加。
李荣道:“是这样的,火炮又做了一些改进,如今威力更为强大。如果能给前线将士装备更多火炮,会给边军实力带来极大的提升。
“陛下之意,乃是让有心于统领大明军队之人,都去亲眼看看。当然不去也可,只要对于火器的运用有个大致的了解便可。”
难题摆到了徐溥和刘健面前。
如果去的话,肯定会很麻烦,没人愿意去西北,甚至当到尚书、侍郎的人,不可能会为了个区区三边总制争破头,毕竟弘治初年的三边总制只是个跟侍郎差不多的职位而已。
但他们毕竟还是有心要把这个极为重要的职位拿下来,目的自然是要防备张峦把其党羽给举荐上去。
而想要拿下这个职位,如果连皇帝出的考题都不知道怎么回答,那不等于说,这职位我们放弃了?
让谁去,谁愿意去,谁又对此在行,这反倒成为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刘健问道:“是在明日么?几时?”
李荣笑道:“大概会在午时后。如果刘阁老有时间的话,今日也可到各衙门走走,或是找一些相熟之人,问问他们的意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