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98章 运筹  寒门国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但问题是……

历史上李孜省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人啊!

被他害到家破人亡的人家少了么?

帮这样的人……

张延龄也是要背负很大心理负担的。

“延龄,你告诉为父,短时间内,你还能筹集多少钱粮?不是说,想让他尽一切所能,力争尽快把黄河河道修好么?咱能不能把这件事放在前面?”

张峦热心地问道。

张延龄点头:“我可以帮他,但不确保限期。爹,你要知道,现在我手头上的项目,用钱用粮的地方多了去,资金周转极为紧张。实际上我也是倾尽所能,把能调的都给他调过去了。”

“那能增加多少?”

张峦覥着脸道,“为父都厚着脸皮跟你提了,你多少加点儿?”

“拢共价值三十万两银子的财货。”

张延龄道,“其中有十万两上下,将会请徽商在当地进行筹募……其他的人力、物力资源,全得靠李孜省在地方上刷脸。如果能调动地方官府的积极性,筹措足够多的民夫和必要的粮食和治河物资,大概能省下五十万两银子。”

“这么多?”

张峦皱眉道,“你会不会对李孜省期冀太高了?”

张延龄道:“爹,你要知道,修河这件事,最大的成本不就是人力成本吗?土石方这些,本就要靠地方上在当地采集和调运。其实往那边送的,多是银子,主要就是支付这部分的费用。且一次大的治河工程下来,总需要拉一些亏空给地方,让他们慢慢填补窟窿。”

张峦疑惑地问道:“这么麻烦吗?”

张延龄感慨道:“任何一个大工程,朝廷都很难拨付足额的金钱,举债乃司空见惯之事,主要还是要看能否得到地方官府的全力支持。不过我听说,那位李尚书在徐州做事很扎实,处处亲力亲为,把地方官府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忽悠?吾儿,你说的这些话,为父怎么听不太懂呢?”

张峦陷入到懵逼状态。

张延龄笑了笑,道:“爹,你还说跟李孜省关系好?你可小看了这个人,他的手段多得很哪……他自然明白,想靠你筹措百万两银子以上,那是不现实的,咱要做的,就是给他打个基础,剩下的,全得靠他自己。”

张峦瞪大眼睛,问道:“李孜省真的能这么想吗?他可全靠我呢。”

“爹,要是他没有这个能力,咱为什么一定要举荐他去治河?就因为他有别人没有的手段,还有足够多的人脉,甚至有丰厚的家底,不是吗?”

张延龄道,“这事换了任何一名大臣去,在朝廷不调拨一文帑币的情况下,还能把黄河改道给完成,都是不现实的。”

张峦释然地点了点头,道:“照你这么说,你现在的三十万两,加上之前调拨的,还有李孜省的家底,以及他从地方上省下来的五十万两银子……距离二百万两这个数目并不遥远。但吾儿啊,行百里者半九十,确保工程后期款项及时到位才是最关键的,不能疏忽大意啊!”

张延龄道:“放心吧,爹,年底前,还有大批钱粮往那边调运……要是李孜省真能如来信中所言,能在明年春汛来临前就完成黄河改道,到时他不仅可以风光回来,陛下还会对他委以重任!”

张峦道:“早点儿不行吗?非得等到年底?”

“问题是我现在需要用到银子的地方很多。”

张延龄耐心解释道,“这本身就是对李孜省的一场抗压测试……如果他没有能力坚持到年底,或者说工程出现大的变故,导致资金链断裂,那只能怪他自己没本事。”

“你……”

张峦很惊讶。

怎么儿子有些绝情啊!

不帮李孜省……连自己求情都不行?

张延龄笑道:“爹啊,你得有上位者的心态……如今你不是帮李孜省,而是在为大明的江山社稷考虑……你不亏欠任何人!

“再说李孜省也不需要别人帮忙,他的能力足以解决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潜力比你想的深多了!

“你要记住,你们是给朝廷效命,为陛下尽忠,仅此而已!”

“呃?”

张峦有点整不明白了,问道,“你在跟为父讲天书吗?”

张延龄道:“这工程本来约定是三年内完成,因此就算明年年底黄河新河道都没有修完,不就那样吗?等将来我手头宽裕些,难道不会给李孜省调去钱粮?他异想天开,要提前两年完成,难道不得付出点儿什么?”

张峦眨了眨眼睛,疑惑地道:“为父……脑子有些不太够用了……吾儿,你能说得更简单直白些吗?”

张延龄叹道:“来年黄河或有一场大的水灾……本来李孜省三年完成修河,别人都会称颂他为旷世名臣。如果他还能提前两年,且在大水来临前修完河道……定能名留青史,其带来的福泽几辈子都享用不完。

“在这前提下,如果他还只是想按部就班推进修河,或者全靠你我……那还用他作甚?”

“哦,为父似乎有些明白了。”

张峦点头道,“想获得就得有付出,我说的对吧?李孜省想获取更大的名声,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而不能在眼下你这边开销很大的时候,一门心思跟你讨银子……因为有了银子,是个人都能完成任务,他李孜省就没那么大的价值了……”

“是啊。”张延龄道,“且若他来年就能完成河工事,或许西北军务还用得上他!正好衔接上了!”

“咳咳!”

张峦猛烈咳嗽起来,“你……不会让为父跟他一起去西北吧……”

张延龄笑着摇头,道:“爹,你没那本事,身体也不行,还是算了吧。没人让你带兵,外面传播的谣言,不过是为了让整件事更显扑朔迷离,减少别人对我和王威宁的议论,方才兴起的!”

“你这孩子,又把为父推出来当枪使?”张峦咬牙道,“为父在家里躲个清闲,都能被人推来推去当幌子?”

张延龄道:“爹,这不本就是你肩负的使命吗?说好的,你在前面顶着,我在后面可劲儿使力气。”

张峦道:“行,你记得给李孜省调三十万两银子的财货就好……那我就这样给他回信了!行吧?”

“可以。”

张延龄道,“不过得跟他说明,目前只有这么多。到秋天前,所有的支出都得靠他自行筹募!再下一批,很可能得等到秋收过后。那时我这边火器制造上了正轨,使钱的地方少了,可以给他调更多银子,这也是为黄河沿岸百姓民生考虑。”

张峦感慨道:“朝廷那么多人,怎感觉每件事都得咱费心费力呢?朝中人成天都在干些什么?不会是……他们攻击我混吃等死,结果他们比我更能混事吧?”

张延龄笑道:“爹,你帮李孜省讨点儿钱粮,就觉得自己是在给朝廷办事了?醒醒吧!过几天清静日子,等精神好了,就赶紧回朝!以后还有很多棘手的事情等着爹你去解决呢!”

“等我病好了……一定。”

张峦随口敷衍道。

……

……

张峦没有在家里停留多久,儿子刚出门,他就赶紧去找祁娘,把这边的消息告知。

“你去找李尚书的人,把我的信带过去,让他知道,我这边事情办妥了。”张峦把书函递给祁娘。

祁娘拿到手上,问道:“老爷已经筹募好了钱粮?”

“嗯,足足价值三十万两银子呢。”

张峦喝了口茶,自得地说。

祁娘无比震惊:“朝廷调拨的?”

张峦道:“要真是朝廷调拨的,我就不用这么费心了,全都是我张家给李孜省凑的……方方面面的关系都利用上了,这笔银子可说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祁娘心想,你张家的牙缝可真大,一次就能抠出三十万两银子来?

难怪你平时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李孜省那么大本事的一个人,竟对你如此推崇,更是巴结有加,全因为……你这突然发力起来,让人着实意想不到,甚至都觉得你真的很可怕。

张峦看了祁娘一眼,道:“我知道,我这人看上去是不太……像那种喜欢劳心劳力之人,但架不住我有个好儿子,啥都能帮我想到……有他在,很多事情我根本就不用操心。”

祁娘赶紧道:“老爷您太谦虚了,二公子乃您一手栽培出来的。您父子都是大明的股肱之臣……李尚书要是知悉此事,应该会……高兴到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