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的好是本分,打不好就杀头,打的半好不好,就遭人讥讽。若不是武勋官职能世袭,这些边将们估计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虽然仇钺确实很猛,一路上走过来的功绩除了运气之后外,也都是实打实打出的,所以在他死后,刚刚即位的嘉靖皇帝也命令工部给一副“薄棺”和工具用来办理丧事,还命礼部祭祀了十三次,又赠送了斋粮以及布匹,赐谥号“武襄”。
可以说有这样的身前身后名,仇钺也算是人生圆满的。
但是有时候人生就喜欢开玩笑,仇钺的儿子死的早,所以在他死后,他的爵位自然也落在了自己乖孙仇鸾手上。
仇鸾此人除了继承仇钺的爵位和荣耀之外,对于仇钺领兵打仗的本事,好像就没有继承到了一分一毫。
但又因为大明朝的军职操蛋尿性,武职几乎又都是世袭继承,所以朝廷有时候为了偷懒培训将领,就会让这些世袭军职的子弟们充任要职。
因此大明一朝的军官将领水平普遍不高,前中期的时候有朝廷这个庞然大物压制,这些世袭军官还翻不出什么浪,但到了中后期之后,这些世袭的军官们就会抓住机会将自家的子弟们统统安排在要职之上。
比如万历朝的李成梁,他除了大儿子李如松还行之外,剩下的几个儿子能干到总兵职务,其实都是沾了老子光,钻了大明朝没有系统培养军官体系的空子。
导致了这一类在明末看似像军阀,其实只是外强中干的军头出现,使得大明的军制更加崩坏,最后更是脆弱到了一触即溃的地步,使其内不能镇压叛乱,外不能力克强敌。
所以就指望大明朝如今的军制体系,还想和草原上的俺达掰腕子,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现在的情况顶多就是固守现状,苟延残喘,能拖一时是一时。
至于改变,也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因为二百年的积弊实在是太深重了,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若是没有一个明确可行的改革方案,就靠着皇帝和一帮高高在上养尊处优的朝臣文官们空想改革,只会越改越死。
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之后,不管是皇帝本人还是位列中枢的内阁重臣,他们能想到最佳办法就是捂盖子,只要他们这一代人能把问题给捂住了,那么他们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至于后人如何,那就要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但是后人也不见得能比他们多多少智慧,毕竟都是一个教育体系和一个思想体系教育出来的人,指望这样的后来者能有多大的本事改变现状,那也是痴人说梦。
所以现在不管嘉靖皇帝愿不愿意,他也只能一咬牙一跺脚把目前最危急的任务交给仇鸾的这个名门之后,并期待着他也能创造出祖辈的奇迹,为大明建功立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