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8章 后事  穿越亮剑搞军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现在亮剑世界的科技水平相对于主世界仍然是参差不齐,大体上东大达到了主世界八十年代国际领先水平,个别技术领域达到了二十一世纪后,比如合金、电脑和合成材料这些基础技术部分。

但是由于任重没有过多搬运主世界的基础理论知识,导致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是保持在七十年代早期的水平。

在要不要把主世界的理论直接搬运过来的问题上,任重一直都在纠结。要是在理论方面直接搬运,现在已经有着巨大破绽的他身上的秘密就更难掩人耳目了。

现在其实高层方面基本上都心知肚明任重的不正常。

但是如果哪个国家具有一个这样不正常的人,谁家不当成宝贝一样哄着护着。

现在的黎明系不仅仅是科技全球领先,旗下的企业规模和销售收入方面也是全球领先。

然而这些的背后最关键的是任重,所以最大的破绽也就是任重。

在这之前,任重一直都在紧绷着带着黎明系这艘巨轮前进,没有想这些问题,现在他在亮剑世界的这个身体都是60多岁的人了,穿越时空并没有说让任重可以长生不老。

相反还有一种催老的效果。

在把东大带上亮剑世界的絶巅后,任重不得不考虑这些事情了。

黎明研究院拆分显然是不合适的,经过了小三十年的发展,黎明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彼此间盘根错节各个学科相互交错,加上上下游都是相当固定的模式。

现在的研究效率也非常高,调动资源非常的有效。

在任重的心目中,这就是未来在他之后东大国家级工程研究院的天然之选。

在这个之外,任重觉得还需要有一个负责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院,也就是东大科学院的机构,吸收顶级的各科理论科学家、数学家等,建立各种各样的国家级实验室开展理论研究工作。

这样科学院和工程院之间相互促进着向前走,工程院的研究工作才不会失去理论指引最终走到尽头。

现在的黎明研究院要是没有任重的指引,很多领域很快就会走到尽头,比如光刻机,现在迭代的技术还是干式光刻机技术,没有人想过未来可以用液态代替空气折射进行新的光刻,现在大家的思路被任重带到寻找新波长的光源上面。

通过光源更短波长来提升光刻机的精密程度,这是一个相当自然的思路,大家都可以想到,现在的东大最强光刻机130nm水平就是采用了krf光源,波长是248nm,要想进一步提升光刻机精度,就必须把光源提升到arf光源,波长缩短到193nm的水平,干式的光刻机才有做到90nm到65nm的新水平。

接下来就必须改变思路走浸润式技术路线,引入水作为折射媒质才能获得更短波长,arf光源加浸润技术实际等效的波长为193nm/1.44=134nm,这样才能在这个波长下直接获得65nm加工精度。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多次折射改进,arf光刻机可以用于从45nm到10/7nm的工艺,但其极限就在7nm节点无法再进一步。

在这个之上的光刻机精度提升必须采用新的euv极紫外光源,euv光刻机使用波长为13.5nm的极紫外光才可以达到5nm/3nm甚至到1nm的水平。

对于这些新技术来说,要在工程上做出来,中间就必须要克服很多基础理论才行。

在这方面,任重一个文科生,就是给资料都完全看不懂了。

按照任重的设想,科学院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不同光源生产的机制,从理论上去寻找到248波长,193波长这些特殊光源的发生原理,理论上先突破后,从而在工程院去找到实现这些理论是实践和工程化工厂化技术研究。

这是已知的技术路线方面,在任重的认知来说,硅基芯片的极限后,人类的算力从何处破局,这需要从一个全新的方向继续去研究。

按照主世界的理论探索,碳化硅芯片、量子芯片这两个全新领域,就是主世界人类突破硅基芯片算力瓶颈的两大方向。虽然现在主世界在这些方面探索掌握的知识还不多,离这两大技术路线开始实现实用化的芯片还有很长距离。

但是从现在发展趋势来说,人类从这两个方向走通的概率非常大。

毕竟硅基算力模式现在基本证明了尽头,碳化硅和量子通讯则人类都没有看到第一步实用的机会。

对于这样的理论和技术攻关,任重希望就是由科学院来承担研究。

工程院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科学院那边却完全是在深水区自由探索。

这是任重思考很久的一个思路,同主世界的工程院和科学院分野完全不同。

任重的设想中,科学院是顶级的理论研究机构,由国家拨款、企业捐款和教育培训多方面来获得经费。科学院的所有科学家都应该在大学兼职,但是不能干企业,做工程类研究工作。

而是一直开展试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任重把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给叶参谋进行探讨,叶参谋慢慢理解这些相对来说非常新的思维,不得不说任重的思考还是很有前瞻性,所以这件事看起来很不容易做好,但是现在的东大基础已经很强,各类大学上千所,学科带头的专家也不少,大学是除了黎明研究院外最强的科技研究力量。

只不过大学的研究规模还是比较小,实验室和科研团队规模一般就是几个或者十几个就是顶天了。

根本没有机会出现黎明研究院那种动辄几千人的大研究团队。

而成立东大科学院后,就容易形成几百人的基础理论研究团队,把不同高校的相关教授们都集中在一起进行研究,大家互相取长补短。

有了这个思路开头后,叶参谋这边就开始筹划起这件事情来,他找到了燕都十几个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一起来讨论这个科学院的组织和运行模式,把任重的一些思路糅合进去,最终形成了东大理论研究的科学院建设方案!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