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82章 无他唯稳  苟在明末当宗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孙承宗之所以对毛文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懂得毛文龙的苦衷,朝廷就发那么点军饷,而且还是打折的军饷,毛文龙要养数十万军民靠这点银子怎么可能,不弄点其他来钱的买卖,通过走私赚银子,毛文龙如何生存得下去?而且只要有毛文龙和东江镇在,大明在辽东就对建奴形成了东西夹击的姿态,无论建奴从那个方向出兵,大明随时可以出兵攻击建奴的后路,让其投鼠忌器,没办法集中力量攻击大明防线。

这么简单的唇亡齿寒道理,他袁崇焕会不懂?再怎么说他袁崇焕也是进士出身,正统的读书人,难道他真的不明白么?孙承宗了解袁崇焕,知道袁崇焕对毛文龙下手无非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独揽辽东大权,意图吞并东江镇。而第二个原因就是看上了毛文龙手里的走私渠道,想夺取毛文龙来钱的路子。

因小利而忘大义,袁崇焕这样做简直是亲者痛仇者快,自此一事后,孙承宗就对袁崇焕彻底失望了,更觉得自己是看错了人,举荐错了袁崇焕,导致如此恶果。如果孙承宗还知道那时候袁崇焕还直接放开了对建奴的经济封锁,私下把辽东的大量军粮通过蒙古卖给皇太极的话,恐怕孙承宗更会得气得吐血三升。他费尽心机好不容易封锁住辽东,短短不到两年时间自己的一切布置就被袁崇焕拆得七零八落,如此别说收复辽东了,恐怕连辽东继续坚守也难。

果然不出所料,没多久就发生了己已之变,皇太极直接绕过山海关从蓟州攻进大明,一路南下势不可挡,居然打到了京师。

辽东战场从辽东转移到了京畿,原本应该在辽东的战争却变成了京师保卫战,这样的结局别说崇祯皇帝了,就连孙承宗知道后也是目瞪口呆。

之后孙承宗临危受命,赶赴京师接手勤王各部和建奴作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把皇太极从大明驱逐出去,稳住了局势。那时候孙承宗还想过重回辽东当督师的可能,他打算等自己回到辽东后重新整顿军队,把之前袁崇焕破坏的政策再用起来,用老办法继续和建奴作战,只要给他时间和经济、政治上的绝对支持,孙承宗对此很有把握,可惜崇祯皇帝不信任孙承宗,过了没多久就找了个理由夺了孙承宗的军权,见此孙承宗彻底心灰意冷,这才再次告老还乡去了。

“陛下不必安慰老臣,当年的事的确是老臣的过错,幸亏有陛下在,陛下监国后先是在长城挡住了皇太极再一次入关之举,后调集重兵彻底解决了中原流寇问题,调整国策,稳定地方,恢复生产,更在锦州之围后没有轻易派兵增援锦州,而是实施渡海北击建奴后方的战术,此举天马行空,老臣佩服万分,这天下也只有陛下能做到,如是老臣是万万做不到的。”

“先生过谦了,以先生之能,朕如何能比。”朱慎锥听了心中高兴,可嘴上却谦虚的很。

孙承宗正色道:“陛下,老臣并非谦虚,老臣用兵其实远不如陛下,说句惭愧的话,老臣虽有领兵之能,可要论用兵之术实在平庸,老臣这些年用兵无非就是一个‘稳’字罢了,一切手段都是求稳,如让老臣来打这一仗,老臣可想不出渡海北击的法子,充其量只会调集兵马从辽西战场入手,假如这么打的话,老臣也无十足把握能救出锦州守军。”

朱慎锥点点头,孙承宗说的没错,他说的很是坦然,也颇有道理。的确如孙承宗说的那样,如果孙承宗打这一仗以他的性格应该就是派重兵稳扎稳打,在辽西走廊推进,最终救援锦州罢了。

可这样做用的兵力必须多,而且统帅还得小心在意,千万不能被皇太极抓到机会,不管是围城打援或者切断后路都会使得这一仗功亏一篑,历史上洪承畴用的就是这个办法,原本按照洪承畴的计划其实不会败的,可惜崇祯皇帝这个人性子太急,三番五次催促洪承畴快速进军,最终导致大军前后脱节,被皇太极抓到机会直接拦腰斩断,从而兵败被俘。

而朱慎锥用的法子却不一般,朱慎锥所派出去的兵力虽少但战斗力极强,这可是他赖以为资本的新军精锐,再加上郑鸿逵的郑家水师又善于打这种仗,两者结合下来才有后来的战果。

可以说朱慎锥采取的是类似后世的特殊作战方式,以小规模的部队袭扰对方后方,从而达到围魏救赵的目的。至于后来正蓝旗反叛这是一个意外,而正是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生再加郑鸿逵、李佑等人在辽东后方的多次出击带来的损失,皇太极这才无可奈何从锦州撤军,从而让其功亏一篑。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