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慎锥掌控着大明最能打的新军,而且还拉拢了大明的勋贵集团,再加上这些年提拔和重用的文武官员,比如王晋武、徐宪成、李信、孙传庭、洪承畴、李佑、高杰等等,军权在握,哪里是区区文官能对抗的?
在这种情况下,文官集团要改变很难,所以他们自然就把目光从朱慎锥身上转移到了国家储君,也就是太子朱敏澜的身上。打着太子读书的旗号,无非就是想在太子身边安插人手,并借着当太子老师的机会潜移默化影响太子,只要太子渐渐亲近于他们,那么未来就能改变局势,甚至一旦朱慎锥驾崩太子登基,那么大明就依旧是以前的大明,他们这些文官自然也就是和从前一样掌控朝政。不得不说这些家伙的算盘打的不错,而且从这个角度出手也是毫无挑剔。可他们却忘记了朱慎锥不是寻常的皇帝,如果他这点伎俩都瞧不出来,那么也不是朱慎锥了。
朱慎锥也知道这些人使出的这种手段没什么漏洞,因为无论从祖制还是法理包括大明王朝的延续都没问题。如果朱慎锥直接否决,那么他和当年的嘉靖、万历又有什么区别呢?可假如答应了,那么就会被这些人得逞,虽然太子和宋王在朱慎锥和徐静秋的教导下已经懂事,所学也不差,可规矩就是规矩,假如朱慎锥能坏了这个规矩,那么后代帝王也能如此,几代下来,大明的皇帝都成了酒囊饭袋,这大明如何延续。
所以从这点来说,太子读书是必须的,不仅是太子,其他皇子也是一样,大明皇室绝对再不能出废物,不说英主吧,后代子孙至少也得是守成之主。
但对于这件事,朱慎锥有自己的想法,太子读书可以,皇子读书也行,这个他能够接受,但是太子和皇子的老师绝对不能落到这些人的手里,如果把人交给他们去教,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废了,这是朱慎锥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最终朱慎锥决定自己给太子和宋王挑选合适的老师,这样一来孙承宗就成了最好的人选。
孙承宗的资格够老,地位够高,而且他还是天启皇帝的老师,本就是帝师,身上还有着少师兼太子太师的头衔,再加上孙承宗虽是东林党,但他是东林党中的实干派,和其他夸夸其谈的东林党人不同,而且孙承宗不仅善于教学,对政治、军事无所不精,品德也毫无挑剔,由他担任太子和宋王的总师傅毫无问题。
而且孙承宗担任这个职务满朝上下也挑不出毛病来,谁敢说孙承宗没这个资格?但凡有人提出异议,不用朱慎锥出手,满朝文武就能把对方骂得狗血淋头。
用这尊大佛来压制对方,这着棋根本不会有人想得到,而且效果绝度好。至于孙承宗当了教习堂的总师傅后是否真的不管不问?这就多虑了,朱慎锥仔细了解过孙承宗这个人,孙承宗不仅是个忠臣和能臣,更是一个极为负责任的人,他不做这个总师傅也就罢了,一旦做了必然会尽心尽力,把太子和宋王教给他,朱慎锥绝对放心。
听完了朱慎锥的解释,徐静秋笑着说皇帝你也太损了,孙承宗这么一大把年纪你还要算计,人家都退休养老了还偏偏把他扯进来,这种事一般人根本想不出,也就你能做得出来。
“我也是没办法,不用孙承宗,你说我用何人?难不成让钱谦益当这个总师傅?”
“这倒也是……。”徐静秋凝神想了想表示赞同,的确放眼朝野真正能当太子和宋王老师的人根本没几个,徐宪成倒是可以,他也是进士出身,官职地位足够,文武兼备,可他的身份却是一个大问题,堂堂国舅在朝廷担任重臣已有人非议,一旦再当太子和皇子的老师?这百官绝对会反对。
孙传庭、洪承畴也没问题,但他们现在一个是陕甘总督,一个是湖广总督,根本不可能入京为官。除去这些人外,还有几个文坛上赫赫有名的臣子,他们写文章自然是好手,可文章写的好不等于老师当的好,而且太子和宋王都是皇室成员,尤其是前者更是储君,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哪里需要懂得写八股文背诵什么之乎者也的?这又不是考秀才中进士,他们所学的和普通人不一样,要懂的是如何治理这个国家,如何用人,如何拥有大局的眼光,这些可不是那些书呆子能教的。
所以看来看去,也只有孙承宗最为合适了,徐静秋不得不承认朱慎锥的决定是对的。
孙承宗担任教习堂的总师傅,按照朱慎锥的计划在总师傅下还有其他各个师傅,分别教授太子和宋王功课。其中不仅有文,还有武。文的方面因为有孙承宗在,朱慎锥可以在翰林院或者詹事府中挑选合适的人任职,武的方面就更简单了,不管是王晋武还是李佑,或者其他将领,都可以担任,而且这些人和总师傅不一样,不是长期任职,随时更替,也避免了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借此机会影响太子和宋王的情况发生。
教习堂这个专门机构未来会常设,以后大明皇室所有皇子到年龄就会入教习堂学习。这点在历代王朝中清朝是做的最好的,清朝的皇子学业很是繁重,每个皇子都得到了极好的教育,虽然乾隆之后的几个皇帝越来越差,可真要论起来整个清朝并无昏君,充其量就是自身的能力不足,再加上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整个王朝鼠目寸光骄横自大,最终这才有之后的百年屈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