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3章 再次被颠覆的故事!  1978合成系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3章 再次被颠覆的故事!

“伟大的版税制度!”

江弦不得不感慨,版税确实能够刺激作者们的创作积极性。

狄更斯就是版税制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巨额的版税不仅刺激了他的创作激情,也促使他积极为国际间相互承认版权而奔走。

欧美出版业如今的欣欣向荣,也离不开版税制。

版税制的抽成方式,能把出版社利益和著作者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这样风险共担,出版市场因此繁荣,也相应地推动了文学和文化的进步。

国内目前的稿酬制度限制性还是太大。

而且这是上面的“指令性”原则,不是“指导性”。

想要打开版税制的局面相当之困难。

就在江弦收到支票的当晚,“五月”公寓里火警又响了一次。

一家人站在门口,犹豫是否要跑下楼,总觉得不可能接连发生两次火灾,而且楼里这气氛也不像是火灾的模样。

正犹豫,警报自己停息了。

江弦一打听,原来这次响警报不是因为火灾,而是因为台风。

总而言之,对于江弦来说,这房子是不得不买了。

吕嘉行那边收拾的很快。

手续处理完刚一星期,他就给江弦把房子腾了出来。

“相信我,江,这房子现在干净的就像是没人住过一样。”

“你怎么动作那么快?”江弦说。

“我早就有所准备了,在你说要买的时候,我就已经期待着这一天。”

“什么时候离开美国?”

“明天就走。”

吕嘉行那叫一个归心似箭。

“江,谢谢你。”

“谢我什么?”

“谢谢你买了我的房子。”

吕嘉行说,“美国的空气我一秒钟都呼吸不下去了,我现在只有一个想法,回中国去,回故乡去,回我真正的家。”

“.”

江弦也是诧异。

国内现在削尖了头往国外跑,吕嘉行这对夫妇呢,反其道而行之,一心只想回国。

“以后要是去京城的话,记得来找我。”江弦给他留个地址。

吕嘉行点点头,“一定会去拜访。”

翌日,吕嘉行这一家子带着成箱的行李,坐上飞往国内的飞机。

这一天,江弦领着一大家子女眷,从“五月”公寓搬进了公寓后半山腰的这栋小别墅里。

带上前后院,房屋占地面积很大,四百多平。

屋子一共三层,五间卧室,一间主卧室,一间儿童卧室,三间客用卧室。

剩下的就是客厅,娱乐室,家庭房,厨房和餐厅这些公共区域。

“哟,这电视可够大的!”

饶月梅兴冲冲上下参观一遍,最后对一楼大厅的二十四寸落地遥控大彩电产生了兴趣。

嗯,二十四寸!

朱母摩挲着下巴,“这电视估计不便宜吧。”

饶月梅点头同意,“可不嘛,这么老大,人家咋没搬走啊?”

“他们觉得卖了也卖不到多少钱,就留给咱们了。”江弦说。

除了电视机,吕嘉行还给江弦留下了很多家具,还包括一些餐具、衣服。

他要回中国,带也带不走,处理掉又太可惜,就全给江弦留了下来。

饶月梅一屁股坐在沙发上,一阵恍惚,“哎呀,‘五月’那儿的生活就挺现代化了,这儿和‘五月’一比也太豪华了。”

“其实也不算豪华。”江弦说。

“江弦,可不能这么想。”

朱母开口道:“哪怕不算豪华,也够舒服了,而且可以说是舒服得接近奢侈了。”

饶月梅点头,“对啊,现在可真有点z本j级生活的滋味了,咱们得反省!”

“是。”江弦舒舒服服的坐在地上,伸个懒腰,“不愧是饶月梅同志,觉悟真是太高了。”

“臭小子,阴阳怪气啥呢?”

不等老娘的拖鞋丢过来,江弦就跑开,扶着楼梯上楼,进到三楼的主卧。

“江弦,你看,在这儿能看见爱荷华河。”朱琳指着落地窗的外头。

“爱荷华河这名不好听,陈映真给这河重新起了个名字。”

“什么名字?”

“爱河。”

“.”

和朱琳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看了会儿缓缓流淌的“爱河”,江弦就急不可耐的拉着她坐去床上,伸手去解她的衣服。

“哎呀,着什么急呀。”朱琳抱怨一句。

“我这不是想咱家小小陛下了么。”江弦笑着半蹲下,把脸贴在朱琳的肚子上,这是他最近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

“什么小小陛下?你给咱闺女起的名字?”

“你是咱们家的女王陛下,闺女当然是咱们家的小小陛下。”

朱琳哭笑不得,“江弦,你是要把咱闺女当皇帝养啊?”

“.”

江弦没有回话,只是半蹲着轻揽住朱琳的腰,静静的享受着此刻的幸福。

房子收拾好以后,江弦就邀请中国的几位作家来房子里吃饭。

“过来给我暖暖房。”

茹志鹃她们仍觉不可思议。

“你真把吕嘉行的房子买下来了?”茹志鹃问。

“茹老师,瞧您说的,我不买下来我怎么好意思住进去。”

“哦买噶!”

茹志鹃非常潮流的说了一句英语,“了多少钱?”

“15万美元。”

“15万美元?!”

茹志鹃一脸震撼,“那得是30多万人民币了吧!你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我在美国出版了一些小说,他们给我支付了版税。”江弦说。

“真的么?”

茹志鹃更震撼了。

“江弦,你也太了不起了!”

得知这个消息,茹志鹃是非常振奋的。

前不久,她在“写作计划”总管爱德文的安排下,去参观了爱荷华大学的“写作班”。

这个“写作班”先于“写作计划”创立,确切的说是一个“学院”,类似于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如今盛名于世的一大批作家都来自于那里。

参观了“写作班”以后,茹志鹃很想请爱德文把她的一些小说拿给“写作班”的老师看看,结果爱德文只是语焉不详、支支吾吾的拒绝:“我已经给那边的老师看了,可能因为从中文翻译成英文,有些东西”

都是成年人,茹志鹃马上明白爱德文的言外之意——

这些老师对她的作品不满意,觉得她的作品不够格。

这件事让她沮丧了好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