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嘉靖为军户减负,军户喜极而泣!
窗明几净的御书房内。
紫金铜炉里正飘着淡淡幽香。
阳光洒进屋内,将堆叠如山的章奏照射出长长的影子来,也将嘉靖那张年轻的脸,照射得如初升的朝阳一样,红润和煦。
在首辅杨一清躬身说后,嘉靖就站起身来,信手走到了放置在屋中央的两瓮冰块前,伸手把双掌平放在了晶莹剔透的坚冰上面,也低垂着头,一边感受着传递到指尖和扑面而来的清凉,一边笑着说:
“这样很好!”
“朕准了!”
嘉靖接着就挥了挥手。
然后,他抬头看向御书房诸大臣说:“既如此,军户改革的条例就从九条变成十条!”
“陛下圣明!”
杨一清再次回了一句。
接着,杨一清又奏禀说:“这十条,第一条最关键,那就是核查军户!看每个军户到底是不是真如名册上记载的数额,而没有虚报瞒报,有没有人已经逃亡或去世,却还在要缴纳屯田籽粒和服役的名册上,另外,就是到底又减少了多少军户,都需要核实清楚。”
朱厚熜和御书房大臣最开始议定的军改条例有九条。
而杨一清说廷议都没有异议,只是希望再增加一条。
朱厚熜对此没有感到意外。
他知道,在如今他这位皇帝权力渐渐大了后,廷臣们不会自找没趣,推翻皇帝已点头的九条改革条例,而只会用请求增加条例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十条,也就是廷臣们要求增加的,皇帝可以像处置家人一样处置军户,事实上就是让皇帝想处置家奴一样处置军户。
这意味着官僚士大夫们,宁肯看见皇帝利用自己官僚士大夫群体和军户贵族集团互相制衡,而可以对军户贵族集团生杀予夺,对他们也可以生杀予夺,进而实现皇权的登峰造极,也不愿意看见,军户贵族恢复到宋以前的世家大族一样,连皇帝都可以不放在眼里。
朱厚熜就知道,官僚士大夫们出身的廷臣们会加上这一条。
而他也需要有这么一条。
因为他倒也没打算出现一个真可以不把皇帝不放在眼里的军事贵族集团出现。
但朱厚熜之所以没有自己加上去,而是让廷臣加上去,自然也是为了让将来军户出身的军事贵族们把自己可以被皇帝随意处置的账算在士大夫们身上,让他们知道,不是皇帝不百分百相信他们的忠诚,是士大夫不百分百相信他们的忠诚。
在杨一清说第一步要先核查军户后,朱厚熜对此也深表赞同。
“军户核查是应该尽快进行,下旨给都察院,让其安排清军御史们尽快领册去核查,顺便也把核查的同时所看见的军户现状问题及时上报,以便朝廷根据现实情况修正条例!”
“另外,只是清军,不准勾军,为防止清军御史为媚上而虚报乱报,所以要每名清军御史再带五名观政进士作为清军试御史,既协助,也监督,一旦清军御史本人不职,就从随行观政进士里按科甲名次替补!”
朱厚熜这时吩咐道。
杨一清拱手称是。
大明清查军户情况,一般是由御史去清查。
故而,在大明也就有清军御史一称。
只是因为军户逃亡严重,所以大明朝廷在以往清军时,会为了不顾军户悲惨的现状,而强行勾军,即把附近的民户强行勾为军户,而充为军户数额,也有贪赃枉法的清军御史趁机逼迫民户交钱免勾,还有只在乎民户利益不在乎国防安全,而瞒报说军户逃亡不严重的清军御史。
所以,朱厚熜这里才会强调不准勾军,不准瞒报虚报。
军户眼下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逃亡。
逃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力役繁重,二是月粮克扣严重,三是军田被侵占严重。
本来力役就繁重,造成大面积军田要么转佃要么抛荒,进而月粮克扣严重,相当于要饿着肚子干活,然后好不容易挨饿服完役,又发现抛荒的田被侵占,或者转佃的田因为有势豪之家支持,不再给他佃租,那就只能逃亡或投身为奴。
而这里面,月粮克扣严重的原因,则主要是因为从宣德八年开始,在“三杨”内阁主政时,卫所粮仓开始交给地方官府管理,不再由卫所管理,这也就造成地方官府时常找理由拖欠,再加上文贵武贱的大背景,卫所官兵自然不敢逼勒地方官府缴足,甚至卫所军官只能伙同地方官府一起克扣。
“三杨”内阁这么做的直接原因是,当时地方卫所的粮仓总是出现火龙烧仓的情况。
于是,文官们认为是卫所军官管理不到位,交给文官们管理更合适,而间接原因自然是,不想粮食这种军事上的重要后勤物资控制在卫所手里,使得卫所武官既有兵又有粮。
这对于更注重防范武将势大难制的宣德以后的统治集团而言,自然是很有必要这样做的事。
只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军户数量加剧减少,帝国军事实力也跟着急剧下降,同时,朱元璋设想的军队自给自足模式也因此开始破产,朝廷需要额外增加军费开支来募兵解决军户逃亡后造成的边镇兵力减少的问题。
建阳卫。
当清军御史王仪带着一干试御史来到这里核查军户情况时,一队五十人左右的卫所军户正在搬粮食上船,准备运粮去南都。
李义自从父亲去世后,就成了军户余丁,而他兄长李忠则成了军户正丁,现佥充到南京守城。
明代军户分正丁与余丁。
正丁承担卫所戍守、漕运以及各类杂役,余丁不承担各类徭役,只种田交粮,其中正粮十二石,余粮六石,后来因为不发月粮,也就不再交正粮,只交余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