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37章 相忍为国  三国:我不是曹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有其父必有其子,此言不虚。

孙登在接到诸葛亮的信后发了一通脾气,用了好一会才将心绪平复下来。当皇帝之前,孙登的全部念头都是尽快将吴国仅剩不多的兵力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继位之后,做了皇帝,让他发愁之事堪称十倍百倍的增加。

这便是当家的难处了,许多时候并没有一个最佳选择,只能在一个坏的选择、和另一个坏的选择中硬着头皮挑一个认下。

此前,孙登和步骘等人在江陵城内久等诸葛瑾而不返,问清楚回来的骑兵,才知晓诸葛瑾被魏延又一次当众带走的事情。

一时之间,孙登和他临时构筑的小朝廷陷入了极度的慌乱之中。

这种事情瞒是瞒不住的,也没法瞒。

诸葛瑾在荆州掌兵多年,孙权称帝时他就是大将军、荆州牧了,军中将领、郡县官员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是他的下属和旧部。孙登这时才发现,他一个仓促登基的吴国太子,几乎难以驾御眼下这个复杂的局面,幸亏步骘奋力在城中替他奔走劝说、激励诸将,方才将局势稳定下来。

而此时江陵城的五万吴军,并不敢妄动半分。

三日之内,信使去了六批,直到最后一批返回后才带来了诸葛亮的正式答复。

诸葛亮在信中表示,由于吴国皇帝陛下延误了通报军情数日,导致魏国水军随时可能威逼江陵,他作为大汉丞相不得不为汉军考虑,向西撤往猇亭、西陵一带。

后撤只为求稳,而非背盟。

诸葛亮还说,吴国已丧半数疆土,为表汉与吴多年盟友之谊,大汉愿将孙权曾经明文割让的西陵郡返还吴国,西至巫县、东至西陵和猇亭尽皆在内,以作大汉对吴国新帝继位的贺礼。

诸葛亮称,西陵郡与江陵所在的南郡毗邻,可成援护之势。五万汉军为保后勤,仍将驻扎在西陵郡内随时准备援救南郡,而西陵郡也必须选用汉、吴都信任的诸葛瑾来管辖,这也是其将诸葛瑾带走的缘故。

书信的最后,诸葛亮明确表态,若魏军突至而江陵难守,如果孙登带兵向西朝西陵进发,诸葛亮将竭力接纳和援护。

“陛下,诸葛孔明虽说做的不妥,但也算让步了许多……”步骘拱手诚恳以对:“以社稷故,臣以为陛下或许当准了此事。”

孙登长叹一声:“不准又能如何呢?诸葛孔明说得倒也没错,是朕将军情通报的晚了,形势如此危殆,诸葛孔明恐难信朕,好在还有大将军能为朕与诸葛孔明之间沟通。眼下对大吴来说,汉国能如此作态,作为盟友来说已经堪称仁义了。”

步骘反而不敢答复此语了。

“也罢。”孙登摇头道:“朕亲与诸葛丞相和大将军写信答复,请司空为朕拟封书信,遣人乘船送往夏口,称朕和大吴愿意对魏国称臣,只求魏国退兵、将先帝尸首返还即可。至于什么纳贡之类的话,或者其他礼节上的条件,司空看着写就行,只求保有现在疆土就好。”

步骘心里一阵哀叹,随后拱手应下。

二人颇具默契,谁都没有提诸葛亮同时欲要保全其兄性命的事情。

难过是一回事,但孙登欲要称臣这件事并没做错,蜀军都退了,仅凭一个江陵城还能怎么打?

但不能打,不代表等死和束手就擒,哪怕多争取几个月喘息也是好的,也能将求生的概率再向上增加一些。称臣而已,在吴国社稷存亡面前并不丢人,孙权当年也降过的……

而诸葛瑾虽然不愿,却又怎能拒绝诸葛亮让自己驻在西陵、成为最后一条后路的建议?说到底,陪孙登在江陵同死是一种方式,但孙登若是能有退路,能保留孙权骨血,也是另一种尽忠的方式。

时局崩坏如此,诸葛亮、诸葛瑾、孙登、步骘,所有人都在勉力维持,当忍处则需忍耐,这并不是纵横意气的时候。

数日后,前往夏口的使者回返,只带来了一封盖着大将军曹真印绶的文书。空白的文书,只在中间用隶书写着二字‘不许’。

孙登几乎又一次泣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