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8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  光宗耀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当然了,必须遵循新的制度,在工商业的税收方面贡献足够。

但这点点人,哪里满足得了整个大明的皇家及朝廷需求?其实慢慢下来,民间就出现许多自发的机户,而织造局也会向民间直接采买纱锻、绸缎。那些不是被佥派的机户,就此自产自销,被称作现卖机户。见堂堂一相开口便是专门的工艺技术,一众丝绸大商先赞颂了一番,随后就介绍起来。

在南京,诸位众臣要向皇帝交答卷。

贺盛瑞自己知道,皇帝对他这一块的期许不比执政院低。

不过从军工园等项目开始,贺盛瑞在这个过程里已经向皇帝学习过很多。

君臣之间,一切心照不宣。

到了盛泽镇上已经天黑,但仍旧繁华热闹。

对抗不了就加入,别再纠结身份品级。反正,随后地方都会改制,像辽宁省和承德府那样,难道还需要多操心安置问题吗?皇帝能先跟他们商量、“征求意见”,就是已经考虑安置问题了。

贺盛瑞在苏州忙,而常州那边,地方士绅已经听说了东林书院之中天子讲学的内容。

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考虑,如今皇帝坦诚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哪能把关于南京和南直隶改制的方略泄露出去?只能先好好在皇帝面前想法子把自己摘干净、表现好。随后,才方便在一京三都九边十八省和中枢一房七院、地方设省的新格局里占住先机。

贺盛瑞会从南京与御驾分开,先到浙江,再去福建、江西,最后到湖南那边再与御驾汇合。

两重身份兼有的,更该看清风向。

“此来是好事。”他坐下之后就说道,“大明诸省,如今除江南一带,多在改桑为。这里土质黏重,宜桑不宜。我听说,缫丝如今已经改二人一车一灶为二釜共一灶门、五人一灶了?”

织造局的核心工作其实是为皇家及官府织办,那些该上交的,实则没有收益进项。一开始,还是以佥派徭役的方式,从这一带佥派部分人家成为机户,这部分就是世代匠籍了。

而若草原上的部族眼红要学,那自然又学成汉人。

朱常洛也知道江南深究不得,万一真查出什么来呢?过去的传统就是如此,什么改变都是慢慢才能实现。

重回南京之后的次夜,他只赐宴这些人,席上就说道:“你们呈上来的方略,朕都看了。其他都是小事,寻常百姓已经惯于旧制,新政虽利于民,却最怕地方官吏变善政为恶政,搞得人心惶惶。有一条你们都没说到,那就是将来赋税征缴,怎么才能让百姓觉得是比以前好。”

贺盛瑞假装配合,先问他们怎么做才能长久。太监们就说应该用砌成墙用的青砖,再灌以灰浆。贺盛瑞就点头答应了,等开了工,就又跑到被冲毁的地方问:“这里以前也是用的青砖吗?”

大家都能接受。

他们愿意改变,有这个觉悟在将来忌惮不少,那就是改观。

于是贺盛瑞就不再多说,只赞了一句“邹公公高义”。

所谓二人一车一灶,这是缫丝这道工序里此前盛行的对缫法。现在,江南一带的缫丝工艺已经在进一步改进。

贺盛瑞和太监们的关系,以前并不算好。

况且这些年里,宫中内臣要遵守的规矩他又不是不清楚。

对江南偏重田土产出和粮食生意的士绅,皇帝的态度是压;对一些确实从商的人家,皇帝的态度是鼓励。

“都采办。”邹义说道,“这些账嘛,诸相和陛下算清楚了,宫里也少些费心费力的事。”

有些生员是觉得还想再考,有的则觉得做小吏有辱身份,还有一些则作为地方士绅更超然一点,携宗族势力让地方官府忌惮。

因为每年都只是拿砖砌一砌,虚应其事,其实无法取得效果,倒是年年都能再拨一笔银子。

邹义笑了笑:“贺相多虑了。既然陛下有旨,宫里上下自然听命。陛下的意思,倒是我们监管一下账目,由官产院来打理。术业有专攻嘛。在南京那边,不是已经说好了吗?”

即将解开对商人等群体穿丝绸的禁,是放大这个市场;即将在广州举办海贸博览会,也是放大这个市场。

丝绸、瓷器、纸张……许多行业的产品和人,他都要从中挑选一些,让他们去广州。

其实不必改稻为桑,目前许多省份反倒在改桑为。

但这事毕竟需要工部督工官员的配合。

当然,与他们想要“洗白”自己有关的一些核心人,也大略知道了一二。

当年献陵所在的山沟总容易爆发山洪,每年都要修。贺盛瑞领了这差事,过去之后勘察了一下情况,心里就知道了其中猫腻。

能够激活这个行业的工艺改进热情,规范一下官民之间的经营方向,这些人就能吃饱。

再之后,小的壮大,大的联合,就有了纱锻、绸缎行庄,还组织了公会。

作为皇帝口中“系统奠定大明工业基础”的第一人,他的担子很重。

“治吏。”朱常洛看着他们,“铁打的老吏,流水的官。地方大族,把持府衙州衙县衙实务也不知道多少年了。政令越清楚明白,他们浑水摸鱼的机会越少。这个难题先交给你们了,江南那么多生员和没考取功名的人,总比许多大字不识几个的胥吏强。其中关节,你们都是明白的。”

他们穿布衣,因为如今的规矩,他们还不能穿自己经营的丝绸。

毕竟要对好“口供”,大家先站到干岸上,选择是哪些人从过去的旧船上翻下去。

贺盛瑞看着邹义,边走边说:“内监诸监局,我虽奉旨代为监管,还是要公公们来打理。”

“都是小机户渐渐累积的家资。他们多的已有机户上百家,小的也有几十家。”

像这样的梁子,当时能干活的贺盛瑞与太监们结了不少,要不然后来也不至于轻易被贬。

但贺盛瑞说的并没有假。

“若大明率先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则寰宇诸国,都要臣服畏惧。”

这些重臣当然明白。

“要么就到官府,为国效力;要么就把伸入官府的手抽回去,做个顺民。内外勾结,悖违政令,害公肥私,壮大为地方之患,朕不容,朝廷不容,国不容!”

在无锡如和善师长一般的皇帝到了他们面前杀气十足。

一众重臣凛然称是。

“朕离开南京后,就开始办吧。南京刑部和都察院,在裁撤之前为江南百姓多做些好事,多申些冤屈。”他森然说道,“若地方官畏事,则不可用。像舒柏卿那样,便是迷途知返!”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