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8章 大官府,大大明  光宗耀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08章 大官府,大大明

运往南京的只有银子,几家徽州大盐商的公子哥继续在广东那边。

当家的家主们,从南直隶奔波到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又要回到南京。

银子和人,都在向南京聚集。

御驾离开南京的这几个月里,南直隶诸府一直在整肃吏治。

板子最终大多落在吏上,就是落在江南许多地方大族身上。

效果怎么样,朱常洛其实并不太在乎。重要的是风向,是开了这个头,是为官府体系内的基层人员设立新的准入门槛。

在取得了极大威望之后,他选择的并不是进一步集权,而是建立更加先进合理一些的官府体系。

在万万百姓眼中,官府的直接模样向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和朝堂诸公,甚至不是地方府州县的命官,而是诸多吏员、衙役。

这么多的吏员、衙役,其中重要的位置往往是地方大族和各种官员凭关系塞进去的人,那些苦活累活位置则往往是佥派的徭役人员。

至今后首先都是官府在编人员,吃俸粮。其次,身家清白、识文断字等硬性门槛设立了。

于是在御驾重临南京之前,南直隶在这个年底首先举行了一个大范围的考试,名曰衙试。

由各府州来组织,考试难度比考秀才要低一些。

“南京还是得力的。”朱常洛问徐光启,“你认为,这个童生出身的提议如何?”

徐光启是文教部尚书,他迟疑了一下之后说道:“考选之事,该进贤院来管。但臣以为,这童生出身文字之请,有三不妥。”

“哦?说说看。”

御驾还在江西,南京那边的题本既往北京那边发了一份,也往御驾这边发了一份。

目前正在进行的衙试不针对普通百姓,只是在各级官衙当差的不入流吏员、衙役,以考较的名义。所以,他们报备即可,能够先行开展。

但题本当中,还有另外的奏请。

那就是把这个衙试在将来扩大化,也面向民间还未取得生员资格的人。若能通过,可予一个童生出身文字,区别于秀才的生员。有了这童生出身文字,便可到各级官衙当差,以应对将来的地方官府大规模改制所带来的吏员衙役需求。

从此,识字之人就会形成蒙生、童生、生员、举人、进士五个级别。

但徐光启认为这个提议有三不妥。

“这第一,南直隶所奏请之童生试,远比生员试容易。地方衙署改制虽然要用很多人,但这童生试一旦开始,数年之内就不知有多少童生在籍。届时一是官衙差职供不应求,二是童生要不要享优免?”

朱常洛面不改色,示意他继续说。

“其二,太学、部属大学校,还有诸多府学州学县学,此后都要改学制。其中结业学子,既可继续走科途,也能凭所授结业出身文字到诸多官衙和官办厂商行用事。若有个童生试,将来何者为重?”

徐光启这是为他文教部的事业说话了,虽然听着像是不满南直隶没考虑到这一点,但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而最后一个不妥,才是重点。

“江南向来是文教昌盛之地。这童生出身文字,江南蒙生考起来只怕是最容易。如今若先从南直隶及湖广、江西、浙江三省先开始试行,其余诸省该当如何?届时地方衙署大改,江南既有大量现成童生,是不是考虑到其余诸省吏员衙役识文断字者少,干脆用了大量江南童生先应一时之急?”

朱常洛这才叹了口气:“南京虽是得力的,却仍旧很为难啊。”

徐光启不说话了。

南京当然为难。整肃吏治,压力给到了江南地方大族,不满和怨言自然会反馈回来。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奏请,把难题又推到朝廷这边来。

是谁想出的点子并不重要,这只说明江南的地方大族还是想办法获得一些交换。

大明开国之初,因为北方长期在蒙元统治之下,江南的文教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北方,因此大明早年才闹出了南北榜事件。

如今朱常洛想让官府吏员和衙役们也要有学力门槛,而不是任由地方大族及官员们塞人,那好啊,江南哪里会怕考试?

干脆就这个由头,抢占先机。以江南学子的应试能力,借势整出一个天下吏员衙差大半出自江南的局面,将来又是一股汹涌澎湃的力量。

“还有一点你没说。”朱常洛看着这题本,“这将来入衙公干的衙试由府州学政官来主持,那么与此前又有多大区别?”

徐光启不予置评。怎么考选,确实是进贤院的事。

“左右衙试只是先在内部考察优劣,其他事不急,让北京诸相先议一议。”朱常洛对徐光启说道,“你执掌文教部,你的意见,公文先递过去便是。”

说罢倒是心情很好,笑着站了起来。

这不就是入了套吗?只要走上了觉得应该有所门槛和考选制度才能到官府之中分执权力的路,那就不再只是纯粹内部分蛋糕。

江南面对难以抵挡的大势,想出来的法子也无非就是顺势而为抢占先机。

朱常洛当然熟悉各种各样的考编,只不过现在技术和条件有限,必定会有所调整。

但这条路代表的是一条极重要的出路,必须要尽量体现公平,给到所有人希望。

一步一步来,先要求最基本的识字,以后自然要逐步提升标准,尤其是要懂政治、懂行政规范、懂律法。

科举已经通行千年,不过它选拔的人才都是高端官员,并不能说就是整个公务员体系。

是时候应对新需要了。

在此刻的北京,叶向高与李廷机正在商议。

“官吏部盘算出来了吗?”叶向高一脸愁容,“若大明中枢及地方衙署尽数改完,命官及官差共在编多少人?依如今职俸,一京三都官衙该是多少?地方官衙所需又是多少?”

“……还在再三盘算,定下编额。”“粗略数目呢?这俸银该有多少,我心里着实要有个数才行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