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孙权:合肥,孤来了!
相府书房,檀香袅袅。
李翊坐于案前,手中捧着一卷竹简,目光却落在站在堂下的李严身上。
李严不卑不亢,神色坦然,似乎早已预料到今日的对话。
“足下费了这么大功夫来见我,说出你的诉求罢。”
李翊缓缓开口,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李严深深一揖,随即抬头,目光坚定:
“回相爷,下官听闻马超将军为朝廷收复了凉州三郡,朝廷却迟迟没有委派凉州刺史。”
“李某不才,愿毛遂自荐,担此重任!”
李翊放下竹简,眉头微挑,手指轻轻敲击案几,似在思索。
“你倒是坦诚。”
李翊淡淡道,“不过,凉州刺史一职,非同小可,朝廷自有考量。”
“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可以胜任?”
李严早有准备,当即答道:
“凉州地处偏僻,朝中大臣多不愿赴任。”
“而愿意去的,大多只是权贵子弟,欲借此镀金,日后回京高升。”
“然而,凉州乃边陲重地,羌胡杂居,稍有不慎,便会再生动乱。”
“朝廷需要的,不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庸才。”
“而是一个能治理一方、调和蛮汉关系的人。”
言外之意,竟是将京中大员都给踩了一脚。
所谓“难可狎,李鳞甲”,李严这个人不仅有城府,而且是一个极度渴望“进步”的人。
诸葛亮在世时,他便三番五次提出要求开府。
甚至要求划分出五个郡出来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
当然,以上无礼要求都被诸葛亮拒绝了。
念及此,李翊便出言敲打他道:
“你胆子倒是不小,竟敢非议朝中大员。”
“这人事调动的事儿,轮得到你一外州官员说三道四?”
面对李翊的责备,李严心中一跳,但却观察到李翊并未大发雷霆。
倘若其果真不悦,又岂能容忍自己在此造次?
于是,李严坚持己见,鼓起勇气继续说道:
“非是严妄议朝中大员,实在是为大汉江山社稷着想。”
李翊微微颔首,眼中浮现一丝赞许,但语气依旧淡然:
“那这个人就是你吗?”
李严不慌不忙,拱手道:
“下官虽不敢自比相爷,但自问胜过朝中许多纸上谈兵之辈。”
李翊轻笑一声,似是被他的自信逗乐,随即从案上抽出一份文书,翻开道:
“本相看过你的履历,当年江陵保卫战,你确实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凉州……确实需要一个能镇得住局面的人。”
李翊沉思片刻,终于缓缓点头:
“好,本相给你这个机会。”
“不过,凉州局势复杂,你若上任,需谨记三点——”
“第一,不可激化羌汉矛盾。”
“第二,不可贪墨军饷。”
“第三,若有异动,必须第一时间上报朝廷。”
李严毕竟是历史上能同时得到刘备与诸葛亮的认可,并成为刘备唯二托孤大臣的人。
能力手段肯定是不俗的。
其最出色的就是内政才能,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蜀汉诸葛亮下的第一人。
此外,李严还是一个基建狂魔。
比如诸葛亮北伐时,李严总归永安,在此修筑大城。
造了苍龙门、白虎门。
此外,还在犍为郡凿通天社山,连通车道,省桥梁三津。
犍为郡的吏民大为高兴,
李严又建筑府寺,城观壮丽,为一州胜宇。
所以《三国志》游戏里面李严有着“筑城”的特性。
当然,李严喜欢搞建设,跟他自己虚荣心强也离不开关系。
很多时候盖大房舍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
可饶是如此,直到刘备死前,他都对李严印象非常不错。
主要李严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李严当地方官的时候,政绩非常突出,深受刘备喜爱。
刘备其实一直非常喜欢,地方政绩卓越的官员。
最讨厌的就是地方官员不作为。
第二件事,越巂郡夷帅高定叛乱,李严前去平叛成功。
这件事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刘备曾经派马谡去那里当太守。
其实也是想要培养一下马谡,磨炼一下这个年轻小伙子的心性。
但是马谡觉得那个地方太偏僻了,去那里等于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
就一直拖着不去。
正是这件事,让刘备对马谡极其失望。
认为这个年轻人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
所以才会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反观李严呢?
同样是西南偏僻州郡,刘备委任李严为犍为太守,李严说去就去。
没有说去了这里便觉得永无出头之日了。
从这里也能看出,李严政治经验比马谡老道太多了。
你说你跟领导对着干干啥?
领导吩咐你去你就去呗,难道还真怕领导把你给忘了?
你说你赖着不去,让领导怎么想?
是我的话不好使吗?
这便要提到李严做对的第三件事了。
那就是他是地方官员中,最先察觉到刘备在成为汉中王之后,离帝位只差一步了。
这时候,你作为地方官员,怎么能够不献祥瑞呢?
祥瑞之相,就是为当权者营造合法性,证明当权者的神圣与天命所归。
从而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所以李严便成了第一个向成都献祥瑞的地方官员。
结果刘备一看,
哟,这小伙子不仅地方政绩突出,还这么懂事儿。
于是没过多久,李严就被调回中央,并担任尚书令了。
李严深深一拜:
“下官谨记相爷教诲,必不负朝廷所托!”
李翊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这时,甄宓自屏风后转出,道:
“相爷好大的手笔,此次竟是直接给出了凉州刺史之位。”
李翊道,“总要有人上任的,李严是一个可造之材,去凉州历练历练也无妨。”
甄宓扑哧笑道:
“怎恐苦了门外排着数里欲要送礼的人了。”
李翊便道:
“我又不曾求着他们送礼,让他们候着吧。”
也许有人好奇,李严来回折腾一番。
把众人的礼都收了,自己赚得盆满锅满,还成功得到了凉州刺史的位置。
那门外送礼的人能乐意吗?
他们当然不乐意。
可关键他们也怨不着谁。
毕竟是他们主动给李严这个黑中介去送礼的。
你去找李翊?
我连门儿都没让你进,你们哪位啊就来找我事儿?
你去找李严?
人家准备去凉州赴任去了,手上有好几万军队呢,你来找啊。
所以众人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
夜色深沉,洛阳皇城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
戍卫的羽林郎执戟而立,见首相李翊踏着月色而来,纷纷行礼让道。
“相爷,陛下已在内殿等候。”
中常侍弯腰引路,宫灯在廊下投下摇曳的影子。
内殿中,刘备正披衣阅卷,闻脚步声抬头,见是李翊,笑道:
子玉深夜入宫,必有要事。”
李翊躬身行礼:
“扰陛下清修,臣之罪也。”
“然凉州刺史一事,臣已有人选荐上,不敢耽搁。”
刘备搁下竹简,示意赐座,询问是谁。
李翊便向刘备举荐了李严。
李严?
刘备捋着颔下胡须:
“朕亦闻此子在荆州政绩,勤勉务实。”
“然凉州苦寒,非洛阳、荆州繁华可比,彼当真愿往?”
李翊捻须轻笑:
“陛下明鉴,此子野心勃勃,正欲借凉州建功。”
“臣观其志,非止于一州刺史耳。”
“哦?”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复又敛去,“年少气盛,未必是坏事。”
“凉州虽僻,乃边陲重镇,马超新定三郡,正需能臣镇抚。”
李翊俯首:
“陛下圣断。”
“臣观李严,善调和诸族,又通兵事,当可胜任。”
凉州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调节氐人、羌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
既然历史上的李严能够调节好西南诸戎的矛盾,那凉州羌、氐矛盾应该也能调节。
出得宫门,东方已现鱼肚白。
李翊仰首望天,忽闻身后中常侍低语:
“相爷,李严正在宫外候着。”
李翊嘴角微扬:
“告诉他,早朝后到相府领印绶。”
……
魏王宫,成都。
暮色沉沉,殿内烛火摇曳。
曹操高坐王位,手中捏着一封密信,眉宇间透着几分沉思。
阶下,文武群臣肃立,静待王命。
“诸卿,孤近得一信。”
“乃是荆南诸蛮遣使来投,愿为我军内应,共击汉军,夺取荆南四郡。”
曹操缓缓开口,目光扫过众人,“此乃天赐良机,孤欲取之,卿等以为如何?”
长期一来,汉蛮问题都是困扰边境的问题。
其实,史书上一直都有记载这种边境叛乱。
只不过他们实在是掀不起什么气候,史书上通常只会写“某某平”几个字就一笔带过了。
历史毕竟是由胜利者书写。
但这种叛乱的大量出现,究其原因,还是蛮人觉得汉人抢占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但又不愿融入汉人文化圈。
而汉人骨子里歧视蛮夷,认为你能跟我住一起就不错了,哪里敢和我谈生存空间?
荆南地区蛮族众多,所以问题最为严重。
他们主动联系上曹操,倒不是觉得曹操就能给他们一个公平。
而是单纯想挑逗汉人内斗,他们好趁机独立。
但不管怎么说,这种机会是不能不抓住的。
毕竟荆南交通不便,每个郡驻守的汉军最多不过五千人。
如果有本地蛮族配合,有很大机会夺取。
曹操话音刚落,殿中议论顿起。
大将曹仁踏前一步,抱拳朗声道:
“大王明鉴!荆南汉军不过数千,守备松懈,若我军突袭,必可一举而下!”
“届时,南可制交州,北可胁荆州,刘备必为之震恐!”
“我等反攻中原的机会便来了!”
谋臣程昱却微微摇头,上前劝谏:
“大王,荆南虽弱,然陈元龙有总制江南。”
“此人深谙兵略,若其回师驰援,恐我军难以速胜。”
“且刘备若遣大军来救,战事迁延,反为不利。”
曹操沉吟不语,手指轻叩案几,目光转向一直静立不言的司马懿。
“仲达,可有良策?”
司马懿嘴角微扬,缓步出列,拱手道:
“大王,荆南可取,然需借力而行。”
“哦”曹操目光一凝,“如何借力?”
司马懿从容道,“陈登虽总制荆州,然其主力屯于淮南,防孙权也。”
“若我军独攻荆南,陈登必回师相救。”
“然若——”
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若先邀孙权共击汉军屯驻的合肥,则陈登必全力东顾,无暇西援。”
“届时,我军取荆南,如探囊取物耳!”
“我军不妨邀请孙权,共攻齐国。”
“待我军取下荆南,许将桂阳、长沙让予孙权。”
“一来换其出兵,二来换其与刘备交恶。”
“而我据零陵、武陵,扼守荆南要道。”
“则进可攻,退可守,一举两得!”
曹操拍案而起,豪气顿生:
“善!就依仲达之策!”
随即下令:“传令!速遣密使赴江东,约孙权共击合肥!”
另命曹仁、李典整备兵马,待孙权一动,即刻南下取荆南。
众将齐声应诺:“谨遵王命!”
……
江东,细雨绵绵。
孙权立于殿前,负手远眺,眉宇间隐有思虑。
忽有侍从来报:
“大王,魏国使者至,言有要事相商。”
孙权眸光一闪,嘴角微扬:
“哦?曹操遣使?宣!”
不多时,魏国使者入殿,躬身行礼,呈上密信。
孙权展信细阅,眼中渐露喜色。
“曹操邀孤共击合肥,事成之后,许以桂阳、长沙二郡……”
他缓缓合上信笺,目光扫向阶下众臣,“诸卿以为如何?”
吕范踏前一步,作揖道:
“大王,此乃天赐良机!”
“合肥乃淮南门户,若得之,则江北防线可固!”
“且曹操愿以荆南二郡相赠,我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拓土增疆!”
“此乃夯实国力之善策也。”
张昭却眉头紧锁,上前劝谏:
“大王,曹操狡诈,恐有诈谋。”
“若我军攻合肥,而曹军不取荆南,反使我与刘备交恶,岂非得不偿失?”
张昭算是国中的保守派。
现在大伙儿都知道,刘备称帝后,早晚是要消灭他们这些“反贼”的。
现在就看刘备先灭谁了。
倘若真打起来,吴国大臣肯定是希望刘备先去攻打蜀地。
所以都希望尽可能地避免与汉军直接爆发边境冲突。
孙权沉吟未决,忽听殿外传来一声清朗笑声。
“大王勿忧,逊有一策,可保万全!”
众人回首,却见陆逊一袭青衫,缓步而入,拱手行礼。
孙权喜道:“伯言有何良策?速速道来!”
陆逊微微一笑,道:
“现今刘备令庐江太守朱光屯兵皖城,大开稻田,纳谷于合肥,以充军实。”
“若我军先取皖城,断其粮道,则合肥不攻自乱。”
“届时,再与曹军东西夹击,合肥必破!”
孙权抚掌大笑:“伯言此计,正合孤意!”
随即拍案而起,“传令!即刻整军,先取皖城,再攻合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