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8章 刘备:朕不想当高祖,也不想让阿斗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刘备是纯白手起家,而且打得太快了。

在白马过隙的军旅生涯中,將一路诸侯又一路诸侯一一干碎。

期间,便出现了一大帮功勋大臣。

並且,刘备早已具备灭吴、灭魏的实力。

可他现在,却不得不放慢脚步。

因为他不像刘邦那样,可有没有心理负担的,

將韩信、陈豨、英布、彭越等一帮开国功臣全部宰了。

你先甭管这帮人死的冤不冤,反正是宰了。

所以他们也就威胁不到皇权与中央集权。

但刘备性格仁厚,莫说手下兄弟没有造反。

即便他们真的有一些囂张跋扈的行为,刘备也不见得就会杀他们。

正因为如此,刘备手下的军功阶层其实已经严重饱和了。

伐吴,就意味著现有的权力结构会被打破。

站在顶点的元勛,不想让下面人上来分蛋糕。

下面的新人却嫌老东西站在顶点太久,抢占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说到底,权力的盘子总共就那么大。

你不管怎么封,职位的名称怎么改。

都永远只能在那个职权范围里去定,去分。

这就是刘备目前所面临的困局。

他不想成为刘邦,也不想让刘禪像汉文帝那样上位那么艰难。

难道二代君主上位,就非要流自己人的血吗?

刘备不信这个邪。

他一定要在自己的余生里,想出一个好办法。

既能让跟隨自己创业的老兄弟能够安享晚年,也要让刘禪平稳的从自己手中接过皇位。

君臣之间,上下和睦。

就像刘备跟李翊那样。

但望一眼朝堂上已经按捺不住的年轻一辈將领,刘备便知道事情没有他想像的那么简单。

只见关兴大步出列,声如洪钟:

“诸位大人此言差矣!”

“吴狗背信弃义,袭取荆州,害惨了江陵百姓。”

“此仇不共戴天!今既有机可乘,正当兴兵雪恨!”

张苞也上前一步:

“关兄所言极是。”

“我等年轻將领,日夜操练,就为有朝一日能为国效力。”

“今既有良机,岂可坐失?”

赵广、太史亨等年轻將领纷纷出列请战,殿中一时喧譁。

刘琰冷笑一声:

“黄口小儿,不知兵凶战危!”

“灭国之战,岂是儿戏?”

“琰公此言差矣。”

一个沉稳的声音响起,眾人望去,正是因战功升任征东將军的张辽。

他虽已年过五旬,却仍精神矍鑠。

“末將曾也曾与吴军交锋过几次,深知其虚实。”

“今我朝兵精粮足,將士用命,確有胜算。”

徐晃也出列道:

“张將军所言不虚。”

“且吴军水师虽强,然陆战非其所长。”

“若我军能出奇兵,未必不能取胜。”

张郃亦连来呢抚须点头:

“正是正是,陛下若欲兴兵伐吴,老臣愿为先锋!”

军功阶层中除了年轻一辈渴望上升之外。

还有一派人也渴望伐吴。

自然便是以张辽、徐晃、张郃为首的军功中高阶层的將领。

他们的军功远远达不到李翊、关羽、陈登、张飞的高度。

也就是说,他们依然有上升的空间。

而且如果当真兴兵伐吴,那他们极大概率是要被委以重用的。

毕竟资歷摆在那里,不可能给年轻人打下手。

一时间,武將行列中请战之声此起彼伏。

刘备目光扫过眾人,在关羽身上略作停留。

这位开国四公之一,已是位极人臣。

此刻虽沉默不语,但轻抚著长须,眼中战意熊熊。

显然,关羽到老也是一个直率的人。

他可不在乎什么既得利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上位,他很乐意让贤,前提是你能证明自己。

杜畿见状,急忙向光禄大夫荀諶使了个眼色。

荀諶会意,出列奏道:

“陛下,老臣以为,即便要伐吴,也当时机成熟再议。”

“如今国库虽充盈,然若大兴兵戈,恐难以为继。”

“不若再养精蓄锐数年,待国力更盛,再图东吴不迟。”

李翊闻言,冷笑一声:

“荀公此言,看似持重,实则误国!”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曹魏內乱,正是伐吴良机。”

“若待其平定南蛮,吴魏再结盟好,我大汉又將腹背受敌!”

他转向刘备,拱手道:

“陛下,臣已命內阁核算,现有存粮可供十万大军一年之用。”

“若节制用度,再徵调部分民间存粮,足支两年。”

“至於战船,荆州现有楼船三百余艘,若加紧建造,半年內可再添二百艘。”

“足以与吴军水师一战。”

刘琰急忙反驳:

“李相此言差矣!强征民粮,必致民变!”

“且造船需大量木材、工匠,势必影响农事。”

“今春耕在即,岂可因战废农?”

“琰公多虑了。”

李翊从容不迫,转向刘备,作揖到:

“臣已规划妥当:征粮只取大户存粮,不动小民口粮。”

“造船工匠专从河北调遣,不误中原农事。”

河北毕竟是李翊的老巢,在那里深耕多年。

根基、人脉、门生故吏全都在那里。

想要调人,那真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儿。

刘琰见李翊准备充分,语塞片刻,忽而话锋一转:

“即便粮草、战船充足,然灭吴之后,如何安置降臣?”

“如何治理新土?吴地风俗与我中原大异,恐难驯服。”

“届时叛乱四起,又將如何?”

李翊早有准备:

“此事易尔。”

“可效秦王灭六国后,迁吴地豪强入关中,同时徙中原大姓填吴地。”

“如此互相牵制,十年之內,必能融合。”

朝堂上爭论愈烈,两派各执一词。

反战派以荀諶、羊衜为首,多是文官显贵,担心伐吴成功后新贵崛起,威胁自身地位。

主战派以李翊为帅,既有渴望建功的年轻將领,也有希冀更进一步的张郃等中层將领。

甚至包括已位极人臣却仍怀壮志的关羽、张飞等老將。

“够了。”

刘备终於开口,声音不大却令殿中立刻安静下来。

“眾卿所言,皆有道理。”

“伐吴与否,关乎国运,不可轻决。”

“容朕再思三日,届时再议。”

李翊深深一揖:

“……陛下圣明。”

“然战机稍纵即逝,望陛下早作决断。”

刘备起身,一挥手:

“退朝。”

说罢转身离去,留下满朝文武面面相覷。

退朝后,反战派们聚在府中密议。

“看陛下之意,似已被李翊说动。”

“若真伐吴,我等处境危矣。”

“无妨,陛下年事已高,未必有精力操持灭国之战。”

“而当今太子暗弱,耳根子软,只要咱们撑到太子登大位。”

“好日子才真正到来。”

“到时候,咱们只要团结一致,李翊纵有通天之能,也难撼动朝局。”

“……不错,不错,陛下不止一次说过,不会像高祖皇帝对待淮阴侯那般,对待手下功臣。”

“即便將来太子登位,仍是李翊把持朝政,又岂敢违背先帝之言,滥杀功臣呢?”

眾人计较已定,各自弹冠相庆。

另一边,李翊回到相府时,天色已暗。

府中灯火通明,僕役们见他归来,纷纷行礼。

他刚踏入內院,便见甄宓立於廊下,一双明眸透著关切。

“夫君回来了。”

甄宓迎上前,轻声道,“今日朝议如何?陛下可曾决断伐吴之事?”

李翊眉头微皱,摇了摇头:

“……不好说。”

“朝中反对者甚多,杜畿、刘琰等人极力劝阻,陛下似乎兴致不高。”

甄宓轻嘆一声:

“这些人,无非是怕新人上位,分了他们的权柄。”

李翊尚未答话,麋贞与袁莹已从內室走出。

麋贞温婉一笑:

“夫君操劳一日,先用膳吧,国事再急,也不差这一时半刻。”

袁莹娇俏地挽住李翊的手臂,嗔道:

“就是,下了朝还谈政事,夫君也不嫌累?”

李翊失笑,拍了拍她的手:

“好,先用膳。”

一家人刚入席,还未动筷,府中管事匆匆来报:

“相爷,张郃、徐晃、张辽、陈到等诸位將军求见!”

李翊闻言,唇角微扬:

“果然来了。”

袁莹撇了撇嘴:

“都这个时辰了,还谈政事?”

李翊却已经起身,安抚眾女道:

“你们先用膳,我去见见他们。”

李翊步入书房时,张郃、徐晃、张辽、陈到等人早已等候多时。

见他进来,眾人纷纷起身行礼:

“参见相爷!”

李翊笑著摆手:

“诸位將军不必多礼,坐。”

眾人落座,李翊见他们神色凝重,便道:

“想必诸位还未用膳,来人,备些酒食上来。”

侍从很快端上酒菜,可眾將却无人动筷。

陈到性子最直,忍不住先开口:

“相爷,今日朝堂之上,那些文臣分明是怕我们这些武將再立功勋,抢了他们的位置!”

“我反正是自徐州起就跟隨陛下打天下的,中间不知受过多少伤。”

“今日与这帮酸腐文人一朝共事,深感耻辱!”

“哼!文臣误国!文臣误国!”

张郃轻咳一声,提醒道:

“叔至,慎言。”

他冲陈到使了一个眼色,提醒他,咱们的李相爷也是文臣。

你说话注意点儿分寸。

陈到却哼了一声:

“我说错了吗?他们反对伐吴,无非是怕关兴、张苞这些年轻一辈崛起。”

“怕俺们这些老將再进一步!”

张辽沉声道:

“叔至所言虽直,却也不无道理。”

徐晃亦嘆道:

“相爷,我等跟隨陛下征战多年,所求不过天下归一。”

“如今魏国內乱,吴国孤立,正是伐吴良机。”

“可朝中那些文臣却百般阻挠,实在可恨!”

呵呵……

李翊微微一笑,看破並不说破。

徐晃、张郃这帮人都是標准的职场人。

混跡职场多年,他们这根油条可一点儿不比朝堂上那帮人老多少。

朝堂上那帮元勛,怕新人上位抢占他们的利益蛋糕。

但不敢明说,所以只能以国库亏损,百姓受罪等理由来反对。

张郃这帮还想往上升的中高层將领也是同理。

他们肯定不能明说,自己渴望更进一步。

只能以盼天下早日一统,这样民族大义,道德制高点的理由来主战。

都是各怀心思,为了各自的利益罢了。

“诸位全都主战吗?”

李翊背著手,微微笑道。

眾將纷纷起身,齐齐拱手,大声道:

“我等皆主战!”

“誓要诛灭吴狗,盼神州早日一统!”

嗯……

李翊轻轻頷首,见眾人决心已定,便道:

“好,不瞒诸位,我亦欲主战。”

“请诸位先回去吧,回头我自有计较劝陛下伐吴。”

张郃等人大喜,连连向李翊作揖。

称讚他深明大义,盛德巍巍,简直是周公伊尹在世。

隨后,李翊请眾人喝了酒杯薄酒,然后亲自送他们出了府门。

送出去没多久。

又有下人来报——

“稟相爷,杜畿、荀諶几位大臣来了。”

……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