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陛下!”狄仁杰立刻起身,认真拱手谢恩。
儒林郎,文散官,从九品上。
这并不是多大的奖赏。
说实话,若是更大的奖赏,狄仁杰还不敢要呢。
“平身吧。”李承乾抬手,然后才说道:“刚才朕的言语,爱卿应该也听到了,于大唐而言,如今最重之事,便是平定吐蕃,不然每十年,吐蕃便来大唐闹上一回,也不是一回事啊!”
“是!”狄仁杰眉头一挑,轻轻躬身。
二十年前,松赞亲自领兵,突袭松州。
十年前,松赞派一替身,顶替自己,率兵突袭鄯州兰州。
如今,松赞虽亡,但吐蕃窥伺大唐之心不死,又派人率兵突袭西昌州。
吐蕃其心如何,清晰可知。
他们想要发展壮大,纵横四方,大唐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所以才要穷尽一切手段搞毁大唐。
“如今爱卿明察秋毫,于诸事理清冤屈,诸家都要念爱卿一份情谊,所以……”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说道:“爱卿跑一趟西北啊!”
“陛下!”狄仁杰惊讶的抬头。
李承乾微微抬手,说道:“大军作战,后勤第一,吐蕃之战,诸方虽然要调运粮草,但实际上却是以关中为要,如此,关中秋收如何,就需要理查清楚,尤其是这几年常平仓之中的存粮,是否完整妥当,需要仔细察查清楚。”
朝中收税,只有其中的一部分会在秋收送到长安洛阳诸仓,其中还有一部分会被留在地方,用作官员的俸禄和其他各项事务的用度,最后一部分是常平仓,用来防备灾年。
平常时候,常平仓的储量,朝中是不会轻易去动的。
地方官府也会在每隔三年,将里面的陈粮转卖出去,转卖的钱多数也会用在地方用度。
但有的时候,有些官员会提前将常平仓中不到期的新粮悄悄的发卖出去,然后转存陈粮,到了三年之期,再将陈粮以更低的价钱卖出去。
甚至很有可能,那个时候,这些官员已经不在那个地方上任了。
这样捞一笔走人。
平常时候,朝中会定期派人巡查地方粮仓和钱仓。
不过即便是朝中的人查的再细,地方官员也有手段悄悄牟利,不过动作小些罢了。
一般的时候,朝中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太管,可是一旦遇到灾年,又或者是战时需要临时调动,一旦粮食出了问题,对防灾和应战都会影响。
如今大唐和吐蕃开战,为了防备粮食不足,常平仓是需要查一查的。
“臣领旨。”狄仁杰认真拱手,他做过地方官,知道怎么回事。
“关中诸地,一直到兰州,多跑一跑,地方事务,不仅是粮政,刑名,还有桥渠,亦可多问几句。”李承乾稍微停顿,说道:“到了西昌州,对海西州,海北州,多走一走,大唐虽然掌管民生多年,但此番地入大唐,就又不一样了。”
人心的变化最是难以言说,不入大唐之前,或许人人羡慕,入了大唐,反而会心有别意。
“关中你是监察御史,职司移转便能查看,至于西昌州,朕授你逻些道观察使,多看一看。”李承乾抬头,说道:“一年之内,苏毗和羊同都会被大唐拿下,你也去走走,有些事情,只有亲眼看到,才能有所了解。”
“臣领旨。”狄仁杰郑重躬身。
“好了,就这样吧。”李承乾温和的笑笑,说道:“到了西北,多找戴至德讨教一些,军中的事情,也顺带多看看。”
“臣领旨。”狄仁杰再度拱手,然后躬身道:“臣告退。”
“嗯!”李承乾微微点头,然后看着狄仁杰谨慎的退出殿中。
这个时候,他侧身看向一旁的许敬宗,问道:“朕听说太原狄家有羌人血统?”
许敬宗拱手,说道:“是,臣与故尚书左丞狄孝绪有过往来,他家祖上是北魏略阳公,属天水狄氏,原本是从高原迁下来的。”
“戎狄。”李承乾点点头,说道:“爱卿有空和他谈谈,让他在这方面用心些,吐谷浑还有党项,普通百姓都是羌人,有个羌族大豪的后人在朝中为官,人心也能多安定一些。”
“是!”许敬宗认真躬身。
李承乾收回目光,看向眼前的奏本,神色沉吟起来。
狄仁杰安排到西北,便是多多历练之意。
很多人在朝中待久了,对于地方的事务就不敏感了。
只有在地方历练,才能够将人磨砺出来,将来才会有大用。
朝中三省宰相,中书令和侍中都可以清正一些,而尚书左右仆射,则需要更多的地方履历。
尚书左右仆射,那才是实实在在的左相和右相。
李承乾收敛心思,对于唐古拉山关卡之事,李承乾的心中的确是有了想法,不过具体怎样,还需要去试验。
……
承天门下,狄仁杰走出宫门,忍不住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刚才在乾元殿的时候,有句话他真的是很想说,但最后,这句话,还有心中的那口气,他都憋了回去。
皇帝行事,其实有些东西,狄仁杰是看不惯的。
以他的聪明自然能够看的出来,吐蕃人贸然杀入西昌州,无非还是中了皇帝的算计。
现在是这样,十年前也还是这样。
这种算计的手段虽然有效,但太过依赖人心,一旦人心反复,立刻就有大的危机。
吐蕃的这件事情,狄仁杰看出了其中的猫腻,。
恐怕很多人一样能够看出,对于皇帝的行事,怕是不少人心中也有有些疙瘩。
毕竟欠缺了一些堂皇正大。
将来皇帝如果再以此行事,恐怕很容易被别人抓住破绽,最后强烈反噬,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本来狄仁杰今日是想说这些的,但皇帝有句话说的没错,若不是吐蕃人一直觊觎大唐,也不会给皇帝这样的机会。
若不是有人对皇帝有心思,恐怕日后也不会对皇帝的算计上心。
那问题就不在皇帝身上了。
再有,这种阴谋手段的事情,皇帝也不是第一个了。
当年隋文帝破突厥,依赖的便是苏威在突厥内部挑拨分化,最后乃至于突厥分化为东西突厥两部,一举奠定整个中原和草原局势的大局。
还有先帝灭东·突厥,赵德言被先帝送入东·突厥,何尝不是阴谋手段,但最后还是一举将东·突厥毁灭。
这件事情,魏征就念叨了不止一回。
皇帝如今的行径,也有些类似先帝。
若是长此以往,难免会出问题。
然而,狄仁杰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大问题,皇帝是真的喜欢用这种手段吗?
他的答案是否定的。
皇帝在高句丽之事上,有十年耐心,最终才彻底灭绝高句丽,而对于吐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唐灭吐蕃不易。
高原瘴永远是大唐难以完全克服的难题,所以,为了避免军中损伤太重,这才将吐蕃人引入到东西吐谷浑开战。
这是正道。
另外,只要吐蕃一灭,大唐天下之间便再无敌人,皇帝也就不需要再行此种手段。
细想皇帝登基以来,开拓疆土,打压世家,清查隐田,处理恶钱,用心农事,百姓富足,最后缓解天下矛盾,大唐蒸蒸日上之势人所共见。
皇帝行事,虽然也有人受到损害,但仔细来看,皇帝的行事手段,相比于当年要温和了许多。
有人涉嫌私通吐蕃,皇帝最终不过是令其闭门自守而已。
看起来一旦查实,后果严重,可实际上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控当中,最后反过来其他人还要感恩皇帝。
当然,也有一些人心存不满,有些人心幽微,狄仁杰相信他自己能够帮皇帝看住这些人。
将来若再有类似的事情,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劝谏住皇帝,让天下稳定的步入眼看着就要来临的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
大唐,大唐。
为了大唐将临到盛世,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或许他狄仁杰应该主动替皇帝去做。
狄仁杰心思一定,然后笑着前行。
秋光明媚,一刹那间,照在狄仁杰的身上,还有旁边的宫殿廊檐之间,带起一抹辉煌的色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