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1章 软弱就意味着可欺  没钱赛什么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好歹是知名车手,防守一个新人有必要这么极端吗?”

“多次刹车区变道,fia要记录调查的吧?”

赛道上中国观众本来看着陈向北超车热血沸腾,结果来到巴里切罗后面,这位巴西老车手无所不用其极,简直跟个老油条似的用擦边手段,死死把陈向北给挡在后面,被迫堵在中游集团车队里面“开火车”。

要知道头车可是法拉利车队的阿隆索啊,他t1弯道超车红牛车队维特尔气势正盛,速度同样快的惊人。

如果没有人给他施压牵扯住,放开跑单圈能甩开中游集团接近一秒。

按照这个趋势下去,陈向北还怎么追赶头部集团?

只可惜赛道观众的不满跟谩骂,无法影响到比赛中的车手。

另外受限于规则的不完善,再加上巴里切罗“擦边”经验丰富,fia想要确定他二次变道阻挡有些难度,陈向北必须靠自己超越过去。

第二圈、第三圈……

连续两圈跟在巴里切罗的后面,让陈向北脸上神情越来越冷峻。

说实话,他并非没有超车的机会,不过强超发生碰撞的风险很大。

陈向北能压制住自己内心的冲动,靠的不是惧怕跟懦弱,而是野心!

他这一站的目标,远远不止于超越巴里切罗来到第七名,陈向北想拿的是主场冠军,创造属于中国车手的历史,让东海国际赛道的统治者不再是外国人!

正因如此,陈向北才能在撞车的边缘克制住,陪着巴里切罗不断在赛道上面“画龙”,两人保持着一种诡异的平衡。

当然,陈向北也不得不承认,巴里切罗很强,超乎自己之前预期的强!

一名外界公认的老年僚机,却能做到一边进攻一边压车,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体现。

此刻的巴里切罗,其实脑海中有着跟陈向北同样的想法。

那就是这个中国新人真tmd强!

原本巴里切罗压根就没有在赛道上“画龙”防守的想法,这也不是他的防守风格。

之所以会这么做,纯粹是防守压力太大了,他不得不用下三滥的招数。

巴里切罗现在有些明白,为什么起步第一圈t1弯道过去,陈向北能超越包括舒马赫在内的众多车手,来到自己的后面。

这不是什么运气捡皮夹,中游车手真挡不住!

本身hrt赛车就有着速度优势,装配上新升级套件再加上法拉利工程师引擎调校过后,事实上达到了围场内并列第二快车的程度。

仅次于红牛,跟迈凯轮旗鼓相当,略快于法拉利。

再加上陈向北拥有驾驭这辆赛车的实力,才会出现一路高歌猛进的场景。

按照目前的进攻强度,巴里切罗内心里面已经有些怀疑,是否能够坚守住“既要又要”的战术。

到底是听从车队指令全力防守陈向北,还是遵从自己内心去复仇简森·巴顿。

就在巴里切罗陷入两难境地的时候,陈向北的耳机里面传来了奥德托的声音。

“马上第四圈了,还超不过去吗?”

“我不想撞车。”

陈向北回答的很直白,他并非超不过去,只是风险有可能会超过收益。

“巴里切罗这种老年车手一心两用,居然会存在撞车的风险?”

“北,你在跟我开玩笑吗?”

奥德托对陈向北的回答嗤之以鼻。

他曾经是巴里切罗策略组的成员,对于这名车手什么实力再清楚不过。

毫无疑问,巴里切罗确实拥有着准wdc级别的硬实力。

可那是曾经!

布朗gp车队下半年回暖期前,巴里切罗在本田车队的表现一塌糊涂,还出现过整个赛季零分入账。

如果巴里切罗全力防守陈向北,三圈超不过去奥德托能理解。

现在对方还试图进攻简森·巴顿,完全是靠着“同归于尽”的威胁手段,迫使陈向北自己主动放弃,这点奥德托就不能接受。

早在雷诺赛事期间,奥德托就强调过陈向北不能保守,必须要去冒风险。

理由很简单,他是一个亚洲车手,并且还是一个中国车手!

这不仅仅关乎车技,还有就是欧美白人车手,对于亚洲有色人种车手有着天然的心理优势,他们会更倾向于依靠自己强势获得收益。

比如说巴里切罗这种撞车威胁。

曾经的陈向北在奥德托教导下,克服了自己上辈子缺钱、缺技术、缺户口本带来的本能保守。

并且还在奥德托跟媒体宣传下,打造出强硬血性的做派,让其他车手不敢在自己面前碰瓷,中国小子会比你更狠更激进!

可中国有一句俗话说得好,就做“无欲则刚”。

那时候陈向北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全力以赴朝着f1围场猛冲,宁愿粉身碎骨,也绝不放慢速度。

现在他已经达成了自己目标,朝着更高的追求方向前进,那就是迫切想要在东海这个主场赛道证明自己,衣锦还乡创造属于中国车手的冠军奇迹。

有了欲望,就等同于有了软肋。

有了软肋被别人看破且拿捏住,就等同于一种软弱。

软弱,就代表着可欺。

陈向北骨子里面没有认怂的想法,可是他的时机操控行为却怂了,才会让巴里切罗用画龙的防守方式一次次阻挡超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奥德托看出了陈向北的顾虑,以及对于东海分站冠军那种极度渴望。

他能理解陈向北,却无法接受。

奥德托要一个强势、激进、锋芒的陈向北。

对于主场冠军的渴望,不应该成为一名真正车手的桎梏!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