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山陵崩(上)
金虹入云的刹那,帝槐掌中的夏禹剑轻颤,剑脊云纹折射殿外霞光,映得他眼底一片明灭。他缓缓坐在帝座之上,俯瞰下方群僚。
“传予帝诏,”帝槐声音透过金辉,落在阶下,道:“帝父龙驭上宾,丧仪皆依夏后典制,以三年为限,其间九州罢乐,四海止戈,”
“有不谐者,天下共击之!”
“臣等遵诏,”
百僚齐应,声浪撞在梁柱的日月纹上,激起细碎回响。
皋伯上前一步,朗声道:“新君登基,当昭告天下,老臣请命,携夏后玉牒巡狩九州,以正视听,安抚诸邦,”
帝槐缓缓颔首,道:“准,”
圣天子,言出法随,有承乾御极,继天立极,统御万邦,光被四表之功。
帝槐虽未真正承载天命,执掌夏后九鼎,但他有帝杼夏遗泽在身。
要知道,帝杼夏御极天下三百载,威德远超父祖,被万灵尊为骄阳,是谓骄阳杲杲,悬于九霄,光耀四海,气蒸八荒。
帝槐有此遗泽,哪怕他还未正位,就也已有部分天命垂青。
故而,当帝槐接受群臣朝拜后,帝槐之言,便成了金口玉言。帝槐开口,神异自生,九鼎之中的冀州鼎,忽有极轻的龙吟在回响。
这龙吟初时似幽泉在深谷流转,转瞬就如滚雷在紫宫中炸开。
片刻,鼎中有温润白光升起,悬于半空,凝作一方玉牒,落入皋伯之手。
玉牒通体如凝脂,却非纯白,其间有玄光在玉理间流转。玉牒表面无字,只有云纹暗生,仔细看时,云纹中藏着无数细碎的星华。
“皋伯,”
帝槐的目光落在老人身上,道:“持此玉牒巡狩九州,见玉牒如见天子,如见历代夏后,”
“凡有邦国敢怀二志,或借帝父大丧生乱者,凭玉牒传令诸州牧伯,可先斩后奏,”
“老臣,奉诏,”
皋伯双手托着玉牒,深深叩首。
————
青州,东海之滨,
海风腥咸,卷起细沙掠过东方浴日台,台畔观海楼中,四岳之一东岳羲和氏首领羲叔,正临窗而立。
海风裹着潮气撞在观海楼的青铜栏上,发出沉闷轰鸣。
羲叔立于窗前,祭袍下摆被风掀起一角,露出袍角绣的太阳图腾。此是羲和氏世代相传的徽记,象征他们掌四时、司日出的天命。
他望着楼外东海,今日的海面异于寻常,往日浪涛拍岸犹如钟鼓,此刻却极为沉寂。海天相接处,云层翻涌如沸,透着淡淡金紫。
“骄阳,终是坠落了,”
羲叔抬手,接住一缕被海风卷来的细碎金芒,这是帝杼夏化龙归天时,散逸九州大地的气运余泽。
“夏后氏的天,要变了,”
说话间,他手中金芒随浪涛震颤,眸中映出东海深处翻涌的暗流,一头头沉眠海底的古老水族,发出沉闷的咆哮。
所谓四岳,既阴阳之纽,人神津梁。四时迭代,必告于岳,风雨不调,必祷于岳。群神有司,凭岳号令,兆民有求,望岳祈祥。
也是因四岳位重,各据一方,位极于天。所以,能担四岳之责者,都是帝胄贵裔,天之嫡脉,一如昔年共工氏,以及今时羲和氏。
可以说,这些担任四岳,亦或曾经担任过四岳的氏族,皆是九州名门,世系之中大神通者辈出,底蕴无比深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