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5章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风起北美1625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5章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1638年3月7日,惊蛰刚过,新华制厂的烟囱再次冒出浅灰色的烟。

新华决策委员会委员、内阁副***张若松与轻工集团负责人熊泽谦站在一口大缸前,看着一群工匠们正在运用黄泥土(膨润土)的吸附性使粗浆脱色。

他们将熬制好的黄黑色浆倒入一种类似漏斗形状的瓦溜中,下面有一口大缸承接过滤后的渣。

几名工匠用黄泥水淋下,使得原本浆中黑色的渣滓掉入缸内,而瓦溜中则剩下了白色的霜。

待它凝结干了,就会变成了白色的砂。

在这个时期,超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蔗产品都是以那种黄色或者黄黑色的粗和红(或者黑)形式存在的。

至于像后世那种洁白如雪的白砂,则几乎没有。

即使最白的,如威尼斯精,也带淡黄色,且产量极少,仅供欧洲王室及大贵族享用。

但在大明,却有质量极高的白,虽然也略带黄色,不如现代精制白砂纯净,但却算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纯净的“白砂”。

这种白成为大明最为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南洋以及欧洲。

关于如何制取白,在大明刚刚出版的《天工开物》里就有详细描述,并附有图片所示。

去年,移民船队在搜集大明典籍和文物的过程中,在登莱意外看到这本被誉为17世纪的工业百科全书后,立时如获重宝,将蓬莱县城内售卖的数本书册尽数买下,然后带回了新华。

这本由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非常详细描述了种蔗、制的各种方法,比《霜谱》(北宋王灼著)一书更系统、更详尽。

根据该书所述,使用黄泥褪色法(黄泥水淋法),可以通过吸附作用,去除浆中的杂质和色素,最终得到颜色较浅的白。

不过,该书中所记载的方法不够精确,只是笼统地描述为用黄泥浇淋,澄清粗中的杂色。

正确的做法是先用高岭土析出杂质,然后再行熬制,才能加工出色泽纯净,清白如雪的砂,而非直接以黄泥水浇淋黑砂。

这一步改进,还是新华轻工研究院和新华制厂经过两个多月反复熬制试验,才获得的最为有效方法。

其实,对粗进行脱色澄清,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活性炭或离心分离技术,这样效率会更高,成本也会更低。

但囿于技术和材料的暂时不足,制厂还无法利用上述两种后世的方法,也只能勉强根据黄泥褪色法来制取白砂,并在过程中稍加优化。

这是一种基于高岭土吸附的物理脱色技术,是华夏老祖宗制工艺的重要突破,虽然与后世工业制技术仍有巨大差距,但在这个时期,却属于世界白砂制取技术的第一梯队。

尽管,使用这种脱色法生产的白技术已经很成熟,但产量受限于原料、工艺和市场需求,整体规模并不大,属于高价值的小众商品。

大明普通百姓消费多以红为主,仅富贵人家或药用才会少量购买,大部分都外销南洋、日本等地。

在年前,新华制厂对部分从西属美洲进口的蔗进行了脱色加工,获得了一批色泽和质量都不错的白砂。

在投放市场后,很快便获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将其当做年货采购,用于走亲窜友、互相拜访的一件“装逼”礼物。

“所以,你们轻工集团打算对白砂进行扩大生产?”张若松稍事视察了一番制厂的流水线,尽管各种设备粗鄙而简陋,但生产场面和操作流程却也颇为严整,工匠和学徒也有统一着装,看着似乎有那么一点现代工厂的影子。

“我们新华工业发展的思路,重工是基础,是主导,更是我们新华未来脊梁之所在;而我们轻工则是辅助和补充,也是增加社会物质产品、繁荣市场的主要抓手。”熊泽谦郑重其事地说道。

“当然,更主要的是,我们轻工负责为国家赚钱,负责提供国民就业,也负责提升国民收入的水平。毕竟,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嘛!”

“你也知道,咱们新华目前人口不丰,还不能搞太多的人力密集性产业。你看,呢绒产业虽然为我们赚了不少钱,但也吃掉了不少劳动力。再加上造船、钢铁、机械、重工、采矿等行业,也都是人力消耗大户。”

“所以,我们轻工集团就琢磨着,是否可以搞一个需要劳动力不多,但又能创造出高附加值的产业。”

“呵呵……”张若松闻言,不由笑了,“你觉得制工业需要的人力会很少?你是不是搞错了!据我所知,不论是巴西,还是加勒比海的几座岛,古巴、牙买加、巴巴多斯,那些制工场所需的劳动力都是数以十万计。”

“随便一座蔗种植园,产量不过百余吨,但所从事种植和熬制蔗的奴隶和工人至少都是几百上千人。你说,这个产业怎么可能对劳动力需求数量不多呢?”

“张委员,就我们目前这点人口,暂时还没想过要深入制工业的上游。”熊泽谦摇摇头说道:“我们就打算做它的下游--蔗精加工,也就是通过从西属美洲进口大量粗,然后将其加工为白砂。”

“在大明,白的价格约为红的5-8倍,在欧洲,白的价格更是几近于白银,堪称暴利。所以,我们生产出的白砂,完全可以当做高档奢侈品,销往西属美洲,或者通过走私渠道辗转输往欧洲。”

“那你们就不怕被西班牙人卡脖子?万一,我们新华与西班牙人再度交恶,断了你们的供应,你们上哪里去弄粗原料?”张若松反问道。

“不是还有大明吗?”熊泽谦笑了笑说道:“福建、两广都有甘蔗种植,若是西班牙人断了我们的供应,那便向大明加大采购量。”

“大明?”张若松皱了皱眉头,“你觉得,那里还有几年和平时期?”

“十年以后,我们总不至于连福建、两广沿海之地也护不住吧?”

“兵荒马乱的,粮食都不够吃,你觉得那些地方还有心思种甘蔗?”

“呃,这是最坏的结果。”熊泽谦轻声说道:“所以,我觉得现在可以考虑占据并适当开发夏威夷了。一来,可以为我们移民船队提供一个更为稳定的海上中转补给点,二来,也为我们新华未来制业的发展做好前期铺垫准备。”

“看来,你想发展制业的决心很大,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可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熊泽谦脸上带着坚定的神情,“我们不能将这个产业,全都依托于国外进口吧?”

“你想让我们科工部为此提供什么支持?”张若松问道。

“机器!”熊泽谦闻言,顿时面露喜色,知道对方被自己说服了,“我们需要科工部和新华重工为制厂研发和制造相应的生产加工设备。最好,这些机器设备能最大程度提升生产效率,并相应减少劳动力,在生产制造成本上就能秒杀大明和欧洲所生产的白。”

“你这要求有点高呀!”张若松笑着说道。

“不如此,怎么能显得我新华生产力远超世界其他诸国?”熊泽谦长舒一口气,脸上的表情也明显放松下来,“随着我们新华人口的逐渐增多,我们的产业门类也当随之增加和扩展。”

“冶金、机械、食品加工、纺织,乃至制,皆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生产方式的重组和引进各种机器,使得这些商品价格得以降至一个极低的水平,不仅能最大限度的丰富国内市场,还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绝对的价格优势,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反哺国内工业的发展和建设。”

“可以说,我们将工农业的剪刀差以价格转移的方式转嫁至国外市场了。这多少可以减轻一点国内工业对农业的剥削和市场压榨,舒缓农民的经济负担。”

张若松听了,笑了笑,不置可否,转身走出了制车间。

“……将工农业的剪刀差以价格转移的方式转至国外市场”。

这句话,无非就是将工业产品掠夺原料产地以一种婉转的说法来表述。

掠夺的对象是谁?

自然是近在咫尺的西属美洲,是西班牙人,以及其辖境内的数百万印第安人。

以后,它们就是新华的经济殖民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