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拒援?
1642年2月7日,凛冽的寒风扫过乌苏里江以东的广袤原野,捲起地面上的浮雪,砸在昌寧堡(今双城子)原木垒砌的坚实寨墙上,发出密集的“沙沙”声响。
堡內望楼顶端,一面赤澜五*星**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儘管旗面被冻得僵硬,但每一次舒展都带著金石般的鏗鏘,仿佛在向这片苍茫大地宣告著一个新兴势力的顽强存在。
这里曾是大明双城卫的故地,东城富尔丹,西城朱尔根,隔著一片白茫茫的雪原遥遥相望,残存的土垣和地基诉说著大明昔日煌煌之势,而隨后数百年,这里又便被风雪和荒原重新覆盖,重归寂寥。
直到六年前,一支打著“新华”旗號的队伍,架著牛车,装载著满是疲惫却眼中燃著求生之火的大明和朝鲜移民,以及珍贵的粮种、铁器和火枪,来到此地,打破了这片土地百年的沉寂。
筑城建堡,开垦耕地,兴修水利,开闢新的家园。
不过,新华人並没有沿用“双城卫”的旧名,而是赋予了它一个新的名字--昌寧。
昌盛,安寧。
这极具象徵意义的名称,承载著这些远离故土、在绝境中挣扎求存的人们最朴素的全部愿望。
冬日的堡內並非人声鼎沸,而是一种有序的、充满生机的忙碌。
锯木厂里,巨大的水车虽被冰凌包裹暂停转动,但勤劳的移民们正用拉锯將伐倒的巨木分解成一块块齐整的板材,鏗鏘的锯木声与號子声沉闷而有力。
铁匠铺炉火熊熊,叮噹作响,匠人们挥汗如雨,將农忙时节损坏的农具重新修补完好,为即將到来的春耕做准备。
空旷的原野上,一队民兵在教官的指导下,笨拙地扣动火枪的扳机,进行著冬季训练。
堡內空气中瀰漫著炊烟、松木和新刨木的混合气息,还混杂著淡淡的火药,这是一种属於开拓者的独特味道。
堡中心议事厅內,炉火烧得正旺,松木在火中噼啪作响。
海东拓殖分区专员张大山正与几名屯长和匠头围著一张粗糙但绘製精细的昌寧地区地图商討著。
地图上,昌寧堡是核心,周围星散標註著“李家屯”、“茅山屯”、“庆源屯”(朝鲜移民聚居点)等名字,以及大片已开垦和待开垦的田地范围,还用不同顏色的线条標註了水系和道路。
“开春后第一要务,是疏通加固北岔河(拉科夫卡河)的引水乾渠,以便让西坡下五千亩新田可以获得充足灌溉。”张大山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一处,“去年开出来的生地,肥力不足,今年务必要精耕细作,土豆和燕麦要轮种,不能再全靠林子里的肥力了。”
“专员,北岔河上游林木太密,盘根错节,工程量不小,怕耽误了农时。”一位老成的屯长面露忧色。
“那就加派人手!从各屯抽调更多的青壮,再从附近噶珊(女真村落)雇百十个土著,用我们提供的工具,春播前必须清理完毕!”张大山斩钉截铁地说道,手掌重重拍在地图上,“你们要记住,在我们拓殖分区,粮食就是命根子!”
“今年,从大明送来的新移民据说比去年还多,怕是要有七八千人,你们昌寧是位於拓展专区的通蘅之地,要为往来转运的移民提供足够多的粮食供应,不能指望著永明城来接济!你们要成为產粮的基石,而不是消耗粮食的无底洞!”
他目光扫过眾人:“七年前我们刚来时,这里除了草甸和林子,还有什么?现在呢?我们有了堡,有了田,有了能自保的火枪和民兵!两万多口人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靠的就是这股子不等不靠、自己动手的劲头!”
他顿了顿,看了一眼桌案上的资料,继续说道:“西边林子里的几个赫哲部想要来昌寧纳贡和贸易,这是好事,要予以宽待。初时,交换物资不妨稍稍大方一点,让他们吃点甜头。在交易往来的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收服归化他们,还要让他们帮忙留意西边山隘口子的动静,防著韃子和一些生女真流窜过来。”
坐在下首的昌寧堡负责人孙守德静静地听著,並不时地握著炭笔在记事本上划著名他人无法看懂的標记符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