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这我亲弟弟
苏澄姗姗来迟。
他看到这场合也有点愣。
苏澄原本以为就他跟林琳两个人,顶多加上袁鑫豪三个人。
没曾想,林琳喊了这么多人过来。
林琳热情地把苏澄介绍给了他们:“诶诶诶,这是我亲弟弟,以后在京州都给我好好照顾着。”
然后又把她这几个发小介绍给苏澄。
林琳一共喊了四个人,挨个向苏澄介绍着他们的姓名、身份。
不是xx咨询,就是xx金融,要么就是某企业的经理。
他们的年龄不大,平均下来不超过三十岁,全都是年轻有为,高大帅气的男生。
说话跟林琳一样都是京州口音,他们比袁鑫豪那种不自然的做作好很多。
一般人听了他们和袁鑫豪的说话方式很轻易地就能判断出,人家才是“皇城根儿”土生土长的土著。
说到口音,苏澄心里有话想聊。
苏澄其实并不喜欢听到“京州口音”。
倒不是他有什么偏见,跟地域黑更没任何关系,就是主观审美在作祟。
正常交朋友,无论哪儿的口音包括京州,对他来说都没任何问题。
但如果涉及到男女朋友的情感方面,京州口音是比奉天口音更能让他阳痿的语言。
有这种主观审美在影响心理活动,苏澄百分之一万不会处一个京州本地的女朋友。
一个竖着三七分油头,看起来就很精神的男人主动跟苏澄打招呼:“澄哥,您好,我叫孙晓晨。”
孙晓晨相当于是林琳喊的这一圈发小朋友的代表人物了。
“你好你好,叫我苏澄就行。”
苏澄没说‘您’字儿,他不是京州人,不讲究这个。
他也没说‘小澄’,说小澄就有点怯场像是上赶着结交人家似的,说自己的全名就合适。
相比之下。
默默站在一旁的袁鑫豪的心理活动就多了。
他跟着林琳混了这么久,早就知道了京州这个圈子在交朋友时候的一些黑话。
林琳他们介绍新人有几种开场白。
如果没背景,而且实力一般的,在介绍进圈子的时候就会说‘这是我一个弟弟’。
如果说‘这是我家里的弟弟’。
这种开场白,要么是家里上一辈就跟新人有什么渊源交集,要么是有很强的背景。
多了俩字儿,但透露出的信息却更多。
如果没实力,又没背景,就会称呼‘小弟弟’‘帅弟弟’。
如果是特别有实力,又特别有背景的,在介绍进圈子的时候,他们才会说“这是我亲弟弟、都给我当亲弟弟照顾着”这类。
介绍大哥和大姐的时候也是如此。
如果是年龄上的哥和姐,就是单一个字儿:‘这我一哥,这我一姐’。
如果是有点实力的,那就带上姓:‘这我王哥,这我王姐’。
真的非常实力的,那就是名字最后一个字儿:‘这我琳哥,这我琳姐’。
如果绝对有实力,趁着几十亿上百亿那种,而且上一辈还有点渊源的话,那就是‘这是我家里的哥哥,这我家里的姐姐’。
所以说。
林琳用亲弟弟称呼苏澄,让袁鑫豪极度地不满。
苏澄有实力吗?
按照林琳说的顿悟,可能有点实力。
苏澄有什么背景吗?
苏澄那组包括叶黎都没啥背景。
而且苏澄和林琳上一辈没半毛钱关系啊,苏澄他爹之前还上门闹呢,看着就一个老农民。
可袁鑫豪又不敢露出半点不悦,毕竟他在圈子里现在的身份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弟弟。
落座以后。
几人自然地客套交谈着。
直到快吃完饭,都没提到邮件的事情。
不过林琳和苏澄都心知肚明。
林琳是这么想的。
苏澄没把邮件发到总部那边,那就还有通融的空间。
她今天摇了这么多人过来,就是展示她能调动的资源和在京州的能量。
如果苏澄愿意跟他们交朋友的话,这事儿就算了,之后苏澄有什么忙需要帮,他们都能支持,可以大力拓展自己的在京人脉。
对于苏澄来说,这肯定是不亏的。
有林琳的背书,孙晓晨等人都很给苏澄面子。
这圈子的几个大哥,平常都是把袁鑫豪当马仔使唤的,几乎没有什么尊重。
这几个大哥却恭恭敬敬地对待着苏澄,把苏澄当做什么世家子弟,干部子弟来对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