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闯破天
曾直连夜收拾行李,赶往了大同。
严中正异常激动。
“总镇,机会来了。”
永兴军如果乱起来,能压住的只有大同西军,虽然不信汤平他们会造反,但是闹一闹还是有胆子的,属于雪上加霜了,只有总镇才能收拾残局。
朝廷不用也得用。
“先等曾直前往大同搞清楚局势吧。”王信不太肯定,信息传播速度太慢。
“不能急。”
张云承突然说道,“以我对兵部的了解,兵部更可能使用胡立勇。”
“不可能。”
严中正不认同。
张云承看出严中正的思路,直接指出:“天成军实力虽弱,但是保持了完整,而且坐镇大同东部多年,反观永兴军虽乱,但也是部分士兵,而不是全部,至于大同西军,大同西军虽然在闹,但是这么多年来,闹事的军镇不缺大同西军一个,兵部有经验应付。”
严中正愣住了,张云承与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竟然从兵部出发,确实是自己没有想到的。
张云承很明白朝廷的想法。
如果让总镇回大同,等于朝廷在大同这些年的手腕彻底失败,又回到当初冯庸的局面,那么宁愿选择一个慢一些,可能有些风险的选择。
胡立勇实力弱,在朝廷眼里听话,属于可控对象。
“那我们一点机会也没有?”严中正叹道:“那曾直可就白跑一趟了。”
“不一定。”
张云承又提出了不同看法,笑道:“如果胡立勇没有搞定,那么朝廷无人可用,只能启用总镇大人了。”
“朝廷多得是大将,万一不用总镇呢。”
“朝廷必然用。”
张云承看向王信拱了拱手,敬佩道:“总镇多年的好名声,朝廷到了最后一步,必然会用总镇的。”
“的确如此。”
王信认可了张云承的说法,他也是这么想的。
用自己便宜。
这是自己最大的优势。
冯庸离开大同,是因为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失败。
自己离开大同,朝廷只需要一封旨意,自己毫不犹豫的遵守,
同样的选择下,朝廷必然选择自己。
至于王子腾、朱伟等,张吉甫绝对不会用。
至于亲信,张吉甫手里的人也不少,
但是一个山东平叛,张吉甫投入了很多得力将领,如跟随他多年的刘齐,还有接管各地兵权,如周文这批人,一个萝卜一个坑,短时间内不好抽出来。
而且张吉甫更要考虑,自己选出的人能不能成功。
犹如周文。
至今连大同西军也没有掌控住,反而闹了起来。
如果胡立勇都失败,那么一般人更无可能平息大同兵乱,这可不是百姓造反,如何慎重对待都不为过,于公于私,张吉甫都得考虑万全之策。
所以的确如张云承所言。
无论是张吉甫,还是朝廷,都不会轻易放弃,也就是多半调用胡立勇,除非胡立勇也失败,那么有七成的把握,张吉甫或者朝廷会启用自己。
这是自己的机会吗?
王信不知道。
当忠臣还是奸臣,王信从来不考虑,只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曹操刺杀董卓,拼命攻打董军,想要力挽狂澜。
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做的都是自己要做的事。
抗倭,平胡,要求手下消极剿贼,同样也是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朝廷做得好,天下太平,自己就是一个保家卫国的武夫罢了。
如果朝廷做的不好,天下大乱,自己同样是一个保家卫国的武夫罢了。
安禄山的崛起,同样也是大唐内忧外患,各方积弊下,使用安禄山不光便宜,而且好用,所以不停的坏局势下,才有了安禄山权势一步步的升高。
袁世凯的崛起,同样如此。
任何人都是如此。
相同的地方是先做好自己的事。
董卓在霍乱之前,一样是镇守一方的大将,平息胡患多年。
至于自己?
大同要保,山东乱民也要保。
自己能力有限,走一步是一步,保一个是一个,至于自己能走到哪里步,其实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朝廷。
“告诉赵雍、汤平、张灿、刘通。”
“控制大同局势,保存各方性命,减少不必要的流血。”
王信有了决心。
“喏!”
严中正大喜。
王信起身离开桌子,来到窗边看向窗外的老树,不禁叹了口气。
赵焘这个罪魁祸首只是个药引子。
没有他,大同迟早也得乱。
但是要说他只是药引子也不全是如此。
一个赵焘惹不出这么大的乱子。
乱兵杀了他,哪怕手段再残酷,王信也不觉得乱兵错了。
大户们作恶多端,把百姓们逼到绝路,等百姓们掀了桌子,这时候又来说百姓手段多残忍,多么没有人性,实在是可笑。
到底是大户们作恶的多,还是百姓们作恶的多呢。
任何的朝代,只要大户们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会进入盛世,反之则会沦为末世。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由来。
可惜。
虽然看清楚了问题,但谁也解决不了人性中的恶。
王信也知道自己解决不了人性的恶。
所以很冷静。
其实自己真没有打算做什么,可事物推动自己一步步往前,王信如何不知道自己已经开始遭受猜忌,继续下去的话,朝廷与自己很难和平共处了。
张吉甫把自己高高挂起,换个角度想,何尝又不是保护自己呢。
否则自己成为了冯胖子,而且是比冯胖子更厉害的存在,朝廷必然会打压对付自己,自己手下一帮人,想退也退不了。
打压四王。
北静郡王早失去了自己的藩地,虽然有其余三王的支持,在北京成为郡王们的行走,影响力不小,但没有兵权就是无牙的老虎。
东平郡王和辽东都司互相争权夺利,斗争多年,没有多余的精力,所以目前不足为患。
安南郡王指挥失利,导致前线大败。
自己力排众议求和,虽然损失了些许无足轻重的威望,但也压住了安南郡王,顶着战败的名头,他的腰杆硬不起来,对面的土军也让他不敢乱动。
至于西宁郡王。
西边的戈尔丹汗越来越强势,西宁郡王还指望着朝廷。
四王守边,虽然有边患,但也让朝廷的确省了不少心,最着急的是四王,往往要求着朝廷。
前些年为了加强京营,抽调宣府蓟州真保昌平四镇兵力,以至于这四镇兵力合起来也不足二十万,实际更少,如今开始改革,兵册兵额只保留十二万。
所以一个京营,目标十八万;一个大同镇,目标十万,与辽东镇数量并居第二,远超第三太原镇的六万兵数量。
而大同镇又没有辽东都司与东平郡王的内斗因素。
所以京营十八万,大同军镇十万。
有了这二十八万兵力在手,其余各镇都不敢惹事,只能小心翼翼听朝廷的话。
张吉甫坐在案几后一动不动,已经枯坐了整整一个下午。
管家劝了一回,被骂了出来,从来没见老爷如此愤怒,管家在门口等候,不敢进去打扰,连少爷也不敢进去,乖乖等在门口。
“二百万两银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