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中正迷茫。
赵赫是胡立勇的人,虽只是游击,但是手里掌控著一千精兵,如果他真的投靠总镇的话,的確问题不大了。
可总镇与此人接触不多,总镇为何相信此人呢?
总镇也不愿意强硬的压下乱兵,原因和胡立勇一样,都不想沾染永兴军太多的鲜血,否则就算压下兵变,永兴军的军心也不可能收拢到手。
只是已经乱成了这样,总镇求速也没用啊。
“明天急行军,爭取下午抵达天成城。”
王信很急。
要不然也不会先和薛家討论。
胡立勇没钱,所以只能解决有问题的人,奈何自己大意,实力也不够,简而言之又菜又爱玩,倒也不是很意外。
此人要真是有本事,也不至於被压了这么多年。
而且真要是有本事,冯庸当年不可能留下他。
没本事,野心又大,结局自然如此了,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因为他的原因,变得更复杂了些许。
如果朝廷最初让自己出面,也不至於闹到这般地步。
不过也不好说。
正是因为朝廷知道大同问题拖延不得了,自己才能找张吉甫索要十万两银子上路。
其实张吉甫很赚了。
现在大同的局势,朝廷只出十万两银子就能解决。
要知道山东那边,朝廷已经费了不下百万两银子。
“报!”
有令兵赶来,“天成军游击將军赵赫率兵前来恭迎总镇,带著眾校官在城外请见。”
严中正愣住了。
隨后大喜。
至於对方会不会有阴谋,他们又不是傻子,不会没有防备,而且赵赫主动带著校官请求进城,足以见其诚意,做足了准备,是个聪明人。
“带他们进来。”
不久。
赵赫带著十几名校官,老远见到王信后快步上前。
“属下赵赫,拜见总镇!”
身后校官纷纷跟著行礼。
“请起。”
王信大小,上前拉著赵赫,笑道:“赵赫,快两年没见了,没想到你还记得我。”
赵赫早已下了决心。
胡立勇死了,如果胡立勇活著,虽然自己心里认可王信,也不会轻易背叛,而现在嘛,王信带著朝廷委任,自己於公於私都没有拒绝的理由。
“总镇大人在关外的雄姿,属下一直记在心里,更不提总镇大人爱兵如子,雄才伟略,能跟隨总镇,实属下官三生有幸。”
赵赫毫不犹豫当眾说道:“从今往后,总镇但凡差遣,属下赴汤蹈火,必不违背,如违此约,不得好死,永不翻身。”
身后的校官们满脸惊讶。
他们跟隨赵赫多年,哪怕面对胡立勇的时候,也没有如此表忠心。
如果不是了解自家游击的为人,很容易误会是怕马匹说好听话的小人,不少人露出担忧,万一对面王信总兵误会了呢。
游击是好意,可惜表现太过。
“哈哈哈。”
王信实在是忍不住大笑,高兴的用力拍了拍赵赫。
“赵赫,如果是別人说这样的话表忠心,我多半是不信的,但是从你嘴里说出来,我每个字都相信,多的不说,日后还长,且看著吧。”
赵赫拱手:“喏!”
赵赫带来的校官们也鬆了口气,至少王信总兵不像是应付,大家心里难免高兴了起来。
大同西军从无到有,多么的精锐,更不提大同西军的待遇,大家早就看在眼里,谁不羡慕大同西军?
这也是大家不拒绝游击的主要原因。
不求追上大同西军的待遇,至少相差不大吧。
“回去告诉下面兄弟们,从今往后,家丁每个月二两银子,民兵一两,每个月月初发放上个月,以我王信的信誉作保,每月按时发放。”
王信看向赵赫身后的校官们,宣布早就准备好的计划。
这下。
连赵赫都呆住了,不提那些校官。
民兵都一两银子?
大同西军的民兵都没有一两银子吧,歷来的说法,民兵是服役,家乡减税,后来也是朝廷看民兵太苦,才开了口子,给些个赏赐。
慢慢的到了每月两钱四钱不等。
就算如此,这些年没钱,还是回到老样子,王信大嘴一张,民兵每个月都有一两!
换成別人说的话,没人相信。
可王信嘴里说出来的,正如他所言,他在士兵中的名声的確很不错,所以大家明明觉得不可能,又无法怀疑,说这话的人是王信啊。
千言万语。
不如真金白银。
地位,金钱,荣誉缺一不可。
倡导奉献精神,是告诉士兵们为什么打仗,但是该有的东西一样不少的,一定是当时时代给的最高的待遇。
比如。
人人以当兵为荣。
连小孩们往游戏都扮演士兵。
张吉甫的改革动下头。
这种改革有个屁用。
改革只有动上头才有效,这就是为何几千年来,改革成功寥寥无几的原因。
一个人吃成胖子让他改革去减肥都难。
何况整个的利益阶级。
所以王信要快。
儘快搞定兵变,然后大刀阔斧的整改,从而获得承诺的军费问题,一两个月可以支撑,时间一长,改革没有效果的话就撑不下去了。
当只要改革成功,大同就是最牢靠的地盘。
朝廷就算连下十八道令牌都动摇不了。
过了片刻。
城外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原来是天成军的士兵们忍不住高呼,王信以前虽然只是大同西军的头,但是谁不说王信的好,都希望自己的上头能像王信一样爱兵如子。
只可惜嘴上爱兵如子的多,实际爱兵如子的少。
虽然不敢置信,可谁让王信的承诺呢。
不妨碍他们认为不可能办到,但依然为王信欢呼,哪怕只做到一半,他们也满足了。
“军心可用。”
严中正看了一眼,却又笑不出来。
总镇的承诺太高。
哪怕自己只懂军事,也知道总镇给自己定的目標太重了,可以低一点嘛。
(本章完)